|
空间视角下农村社会关系变迁研究
——以山东省Z市L村“村改居”为例
谷玉良
(华中师范大学尊龙凯时AG院🧖🏽♀️,武汉 430079)
摘 要:空间视角下📕,以“村改居”案例,说明了农村居住空间改观对农村社会关系嬗变的影响。首先,农民集中居住后,公寓楼的阶梯设置造成了垂直方向上行走的高差区分𓀅。由于楼梯对身体的规训以及安全性差,导致高差间交往的不便🙅🏿♀️;其次🌸,公寓楼单元化的“门——房”一体结构导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明朗化💔,缺少了半私密性空间的过渡,空间闭合与开放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农村居民户内交往意愿降低🧟♀️;再次,公共空间相对于私人生活区的外设与远离,导致公共空间使用率下降。农村居民间规模化和混合型交往缺失♿,公共空间没有承担起公共交往的功能𓀙。农村社会关系因此从“分散的不规则集中”变为“集中的均匀分散”🧑🏼🤝🧑🏼。
关键词:空间;社会关系;变迁🤙🏻;“村改居”
1. 研究议题与文献回顾
一直以来🦜,对空间的研究都要面对关于社会关系的这样一个提问:各种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到底是什么🧖🏽♀️🧳?是实在性的?是中性的?还是形式上的抽象👩🏻🦳?空间尊龙凯时AG家对此的回答是:生产的各种社会关系具有一种社会存在,但惟有它们的存在具有空间性才会如此;它们将自己投射于空间,在生产空间的同时也将自己铭刻于空间。否则,它们就会永远处于“纯粹的”抽象,也就是说,始终处于表征👻,从而也就始终处于意识形态,或借用不同的话来表达,就是始终处于空话、废话、玩弄辞藻[1]🤳🏿。这里,列斐伏尔将社会关系看作是一种社会存在🪹,是在空间的语境下,通过空间的反射和展演的社会存在🏡👩🦲。但他没有明确说明的是,在空间的的语境下👨🏿🏫,社会关系是通过人的行动和实践将自己投射🏃🏻、铭刻于空间的🏐,空间也是在实践中反射和展演社会关系的。
一般来说🧜🏼,由于主体能动性使然🔐,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逐渐将自己的特性施加给周围的空间👲🏻,并尽可能的改变和调整环境🦉,以使周围的空间环境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体现自己的价值[2],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则会稳固下来🐈⬛,并与空间保持某种稳定制约的关系[3]。然而,正如苏贾所说🚵🏽,“存在一种双向的社会空间辩证法,即人们创造和改变空间的同时,也被空间以各种方式控制着”[4]。也就是说,空间之于社会关系并不仅仅是“被意指”[5]的,空间会反过来作用于“自身所表现的”和“使空间得以生产”的各种社会关系[6]🧑🏻⚖️。作为一名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列斐伏尔进一步指出😚,“空间对社会关系的作用在于,它能够通过实践再生产各种社会关系”[7]🦤。今天🏂🏿👨🔧,人口、社会和文化力量等在空间中不断的相互作用,随着空间结构的急剧变换,以及人与空间日渐频繁的互动,人们将越来越能够体会到,社会交往会受到空间明显、极大的限制和调解[8]🛋。建筑学家奥斯卡·纽曼[9]和扬·盖尔[10]的研究也表明,空间结构和布局会直接影响人的社会交往🆚🤚,在特定的空间内会产生特定类型和属性的社会关系,一旦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关系也将受到影响。
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空间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居住空间的变化。以“村改居”为例,农村改造以现代城市社区建设为蓝本,以集中居住和联排公寓为模式,给传统农村居住空间格局带来了明显📶👩🏼🎤、可见的变化。在居住空间改变的同时🙍🐻❄️,传统农村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迁🧃。农村社会关系的嬗变也因此成为“村改居”相关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此🤽🏻🙇🏼♂️,叶继红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询问“‘村改居’后农民上下楼梯是否方便您的社会交往”时,41.3%的人持否定的态度。在“村改居”后与邻居交往频度方面,有35.8%的人表示没以前频繁了[11]。宋言奇也指出,“村改居”后🗣,农民虽然在居住上实现了空间集聚,但社会关系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拓展😳,从而造成一种“空间意义上的城市化”与“社会意义上的城市化”不同步的局面🧏🏼♀️💘。[12]熊慧平[13]、庄晓丹[14]👤☺️、李飞等[15]也有类似结论✖️。他们认为,传统农村相对稳定的乡土社会关系网络因农村居住空间的转变而遭到破坏🤦,新型社区关系难以形成,导致村民间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水平下降。叶继红对此的解释是🎥,“与农民原先单门独户的平房或二层小楼相比,在集中居住区建造的多层和高层楼房容易造成移民邻里交往受阻,导致邻里交往频率下降”🦹🏻♀️。[11]
笔者在农村的调查也发现了类似情况。“村改居”后,农村居民串门交往(这里主要指的是户内交往🍛,并不强调一定是互访🗿。)的频率和时间从“村改居”前每天平均一次(以每周平均次数计算)、每次平均30分钟,降低到现在“村改居”后的每周平均2次、平均每次计算不到10分钟(主要以借东西、询问事情🫸🏽、去找孩子为主要内容);而儿童串门玩耍的时间和频率同样也大大降低,户外共同玩耍的时间也从以往平均每次超过20分钟到现在的平均不足5分钟(主要以家长带孩子外出时碰面聊天时共同玩耍)🤹🏼。具体到各楼层间交往的情况,从实地调研了解到🥡,同水平,即同一栋楼的同一楼层内的居民交往水平(包括串门🪮🖤、日常碰面等)明显高于不同楼层间的居民交往🦻🏽。以串门(户内)交往为例☂️,同一栋楼的同层家庭间居民串门次数为平均每周不到2次,而不同楼层间居民串门交往的频次则每周不足1次。至于不同的楼栋之间🏗,除例行性和礼节性事务交往外💝,日常生活明显表现出接近“零交往”的状态🧛🏿。可见👭🏼,“村改居”后,农村居民的社会交往水平明显降低了很多🩺。
以“村改居”为例,分析传统农村居住空间格局的“在地变迁”👰,从一种共变的角度对社会关系做前后比较分析👨🏻🍼👩🏻💼,无疑能够清楚的说明农村居住空间改观与社会关系嬗变的关系👨🦳。以往的研究虽然也指出空间方面的改变会影响农村社会关系的变迁,但却没能深入说明这种影响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和逻辑🍴。因此,笔者想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从空间的视角出发👁🗨,通过“村改居”农村居住空间改观🌛,来探讨空间变化是如何导致农村社会关系弱化的。即空间的改观如何能够影响农村居民的社会交往行为🧛🏽,进而导致农村社会关系嬗变?要说明这一点,首先还要从传统农村空间格局的改变说起。
2. 传统农村居住空间改观:以“村改居”为例
本研究田野调查的地点为山东省南部Z市L村。该村全村家庭户约为300户,总人口大1300余人🤙。按照当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规划🤌🏿,该村自2008年开始丈量宅基地,规划“村改居”项目。自2009年开始拆迁重建工作♙,2011年初,基本完成新居社区的建设工作,年中,村民开始陆续搬入新的社区💇🏿♀️。自此时开始,L村正式进入村居社区时代,实现了集中居住👒。传统的农村居住空间格局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排列与组合👨🍼。
首先,从空间整体布局来看,“村改居”前🫱🏿,L村的整体居住格局呈水平面向四周分散发展⛓,以铺面的形式联排展开。排除地形因素,农村家庭每一户总是处在同一个地理水平上♖。水平分散的空间布局虽然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不利于基础设施的集约式利用,但对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却是有利的👨🏻🍳。水平的地理格局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展开😴,也减少了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难度🐕🦺。而L村改造后,传统农村水平分散式的居住空间布局转换为垂直集中式布局。农村空间的利用开始从水平向高空延伸🧶,村落空间布局第一次有了紧凑性和高差区分。如今🎀,该村新式公寓以多层建筑为主,楼高大约为18~21米左右。在约20米高的楼层间上行下去,伴随着身体明显的高低位移🧔🏼。
其次🏄,就空间类型而言,村居改造前,L村空间主要分为私人居住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私人居住空间一般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正室(即所谓的堂屋)和由四周所建墙壁向前围合而成的农家院落。这种住房与院落直接联结以及院落相对住房的突前设计,将农村居民生活的私密性和生产、交往的公共性自然的结合在一起,个体家庭的居住空间兼具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双重属性。农家院落作为私人居住空间向公共场所的延伸,拓展了私人事务发生、发展的空间范围,丰富了农村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内涵🍲。
此外,L村的公共空间也主要呈现出元化的特点。每家院落门前的空地就是一种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兼具私人空间的特性🏦。在农村🐾,公私空间界限不明,二者往往表现为“暧昧不清”的关系。比如靠近道路一边的转折墙角、道路、胡同、巷子和广场等⏸。许多农村居民的“偶遇式”交往和互动都发生在这些公共空间🩻☝🏼。在这些公共空间内,人们短暂停留,从事农村日常生活最基本、最简单的客套和人际交往👇。
L村改造后🌪,私人空间被限制在自家住房内部。同时,在新建社区公寓楼以外设置公共活动场地⛈。公共空间被从与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生活区域分割开来🙆🏻♀️,不再像以往传统农村居住空间布局那样“触手可及”。这种形式的公共空间布局一方面远离单元住房🍭🫧,另一方面种类少、形式单一。
再次🙏🏻,农村空间结构方面👩🦳,涉及到私人居住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私人空间的隐私性与公共空间的开放性是相互对立的。然而,改造前的L村,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与个人空间隐私性的对立并不总是那么明显🏉,或者说二者的对立并非不可调和。除了农村广场🧂、胡同🤞🏿、巷子和道路这类公共空间与私人居住空间截然分开外,农村私人居住空间与公共空间往往表现为相互联结的关系🤝。实际上♻,院落空间相对正室(堂屋)的突前设计本身可以视为一种半私密性的空间②⚙️。公共空间与农村这些半私密性空间往往直接或间接相联。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可能发生在个人院落空间内部✌🏻,公共空间内上演的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也不完全排除是私人事务的可能。传统农村居住空间因此表现出一种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交织、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混杂的特点。
但是,在“村改居”后,L村原来开放式的居住空间格局消失,变得完全私人化🏄🏿、闭合化👨🎓。没有了半私密性的院落这一传统农村特有的空间作为纽带,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界限分明🥋,被分置于不同的地方,失去了联结。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也因此被景条有序地“安排”在相应的空间内发生❤️🔥。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似乎第一次有了空间上的“条理性”🔆。
L村的“村改居”建设,导致农村居住空间从水平向垂直发展,由分散向集中转移。空间的形式逐渐趋于单一,种类也大大减少📃。空间这些方面的改观导致农村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进而使农村社会关系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
3.不再“诗意地栖居”与社会交往的异变
19世纪,德国浪漫诗人荷尔德林作诗《人🛵🧗♂️,诗意地栖居》,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成为一种居住理想🙆🏽。与城市现代化居住空间相比4️⃣,L村传统水平分散的居住格局保留了相对自然的田园风格,不可谓不“诗意”。然而,村民这种“诗意”的栖居方式正受到“村改居”某种程度的“破坏”🙍🏿♀️。使得传统农村居民的栖居变得不再“诗意”,进而导致农村居民的社会交往发生了异变。
3.1 垂直高差间的交往困境:楼梯的“规训与惩罚”
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总是在水平的方向上发生和发展的。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不会因身体的高低位移而打乱原有的方向与节奏🏄🏻♂️,从而可以保证行为和动作的连贯性与稳定性🪧。即便是在居住空间向高空延展的现代社会,社会交往也大多发生在较低一层的空间内,在水平地面空间发生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无论在频率还是在内涵上都更高、更丰富🧗🏿♂️。
人们偏好在水平方向上行走和活动0️⃣。在那些为缩短行程或方便交通而设置的阶梯式通道与水平绕行通道并存的地方,人们更加愿意选择水平绕行而不是直接通过阶梯式通道。瑞典隆德技术大学奥拉·法格尔马克的一项对人们是选择绕道人行横道过街还是选择穿过阶梯地道过街的研究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存在试图绕开和避免有高差变化道路的偏好与倾向🙅♀️🛠。他的研究显示🤦🏻,在绕道50米经人行横道过街、直接穿行街道、穿过阶梯地道和过街天桥三个选择中,83%的人选择了绕道人行横道过街,10%的人选择直接穿行⏏️,而只有7%的人选择过街地道和天桥[10]146。笔者在城市一些大型地下商场的观察也发现,在商场地下入口处,一般都设有阶梯式通道。地下商场的阶梯通道一般分两种情况:同时设置上行下去的双向电梯和单向电梯与水泥步行阶梯相结合📬。尊龙凯时娱乐主要关注后一种类型🧎,观察发现👩🏼🎓,在设置有双向电梯和水泥步行阶梯并存的地方,正常情况下(电梯无故障),步行阶梯使用率极低💨,几乎无人使用。而在设有水泥步行阶梯和单向电梯的情况下,电梯一般都是向上单向运行的。显然🙎🏽,水泥阶梯的主要作用在于供人们下行使用(就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此类阶梯设置至少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人们总是力图避免通过有高差的通道🧛🏽,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宁愿选择下行🔎,而不愿费力向上攀登。
L村社区化改造后的高层建筑,也是一种典型的向上发展的居住空间🪃。在没有安置电梯的情况下,上下楼层只有靠双腿攀登来完成🧑🏼🏫。这种不可避免的高差行走难免会对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和交往带来不便。
楼梯常常体现为一种实际上和心理上的障碍🤿。扬·盖尔指出🤞🏿,人们往往不假思索的在同一层的房间之间走动,而不愿到楼上或楼下的房间去[10]146。上下楼层不方便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不同高差之间行走,不仅耗费体力🔗,而且耗费精力👋🏻👩🏼🏫。在阶梯上行走,需要人全神贯注才能与事先设计好的阶梯保持一致的节奏。这让人们难以在行走之余同时处理其他事务和思考问题。实际上👩🏽🦱😱,即便是小心翼翼👩🏿🍳、全神贯注,事先设计好的标准化阶梯与人们行走时的即时身体适应性和心理预期👈🏿,也未必总是能够达到完全的一致与契合💅🏼🤦♀️。阶梯以一种类似强制的手段限定了人们行走每一步的出脚动作、步法和跨度🥌,并事先规定了人们必须以什么样的节奏行走。因此,某种程度来说,在阶梯上行走,阶梯与身体是一种规训与被规训的关系👮♀️。在福柯看来🛌🏻,规训之于个体显然并不是一种愉快的体验[16]。
“爬(楼梯)费多大劲啊🆒。在平地上,怎么走都行⚜️📓,急了🧗🏻♂️、缓了、大步、小步,都不是事儿🗜。爬楼梯能行么?年轻力壮的急了能多蹬两个,有的大步子还能蹬3个💝🟩。小孩👱🏽♂️、有年人(老年人)就只能蹬一个,有急事,想跑快一点都不行♻️。蹬台阶你得专心看着下面。现在还好点,刚搬进来不经常走的时候,不看地根本不行,(腿)抬多高到上一个阶,落多低到下一个阶都不知道,不小心就得晃倒👩🏼🦰。要在平地上走哪有这个顾虑🧟♂️?”(20140120)
人们不倾向于在阶梯上行走的原因还在于🛃,那并不是一种绝对安全的行为👨🍼,尤其是对老人和儿童而言🏄🏽♂️,更是如此。对老人来说🧑🏻🦽➡️,身体机能的减退与平衡性的弱化,本身就不适于需要付出较多体力的活动,而上下楼梯恰恰是一种需要较好的平衡性和要付出相当体力的行为➾,尤其是在向上攀登楼梯时。
“我奶奶因为不到60岁,没分老年房,现在跟尊龙凯时娱乐住一起。她股骨头坏死行动不方便。以前没拆房子的时候,她还经常可以搬个小凳子到门口坐着晒太阳〽️,跟别人一起聊天。现在不行,我家住四楼,她要出去得有人扶着。要上来更难🦈🧗🏿♂️。她没力气,有人扶走的也腿疼。爬不了那么高,爬两排(一层楼)就喘。所以现在基本不出去,都在家看门”(20140120)
楼层间的阶梯高差限制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互动与交往。L村虽然在高层公寓楼旁边配套建立了低层老年房,但对于那些孤寡老人和自理能力差或已经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来说👭🏻,他们/她们大多数仍然要与家人同住在高层建筑中,尤其是老年房的分配是有年龄限制的🏠,一般以年满60岁为分配标准。这都导致相当数量的老年人不得不与家人同住高层建筑,从而面临走楼梯困难的局面🤽🏻♂️。
楼梯的存在增加了老年人出行的难度🔌,上下楼梯对儿童而言同样也是一种存在风险的行为🤷🏻♂️。一般来说,家长与孩子共同行走时,在水平地面上家长允许孩子独自行走和活动的意愿要远高于存在高差变化的地方😐。在阶梯和楼道内通行时,家长总是倾向于握住孩子的手。孩子年龄过小时,家长甚至要抱起孩子行走。这都是楼道阶梯存在风险导致的🤘🏻。抱起孩子上下楼道阶梯🏪,又增加了成年人行走的难度。
“以前😆,小孩儿说出去找其他孩子玩就出去了🧚🏿♀️,有其他家长帮忙看一下🧖♂️,家长也省心𓀘,还能干点家务⚠️。现在只有大一点的孩子才放心他一个人走楼梯🧏🏼♀️,小孩都得牵着、抱着,不然他自己上下楼梯磕着、碰着很危险。但是大人有自己的事要忙啊,哪有那么多时间总是带着孩子出门玩?所以,干脆不带他出门🧹,就在家里(玩)👏。”(20140122)
成年人不愿意带儿童串门,减少的不只是孩子之间的互动与交往,成年村民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也减少了。闲暇之余,家长携带🤳🏼、看护幼孩玩耍,并与其它家长交流是农村居民重要的互动方式之一,尤其是对女性居民来说更是如此。阶梯造成的高差影响了村民之间的交往🍩,人们的外出欲望和积极性下降了很多👩🏼💼,导致公寓楼内水平和垂直两个层面家庭户之间的交往都有所减少📖。尤其是不同楼层之间即便是亲戚和邻里间的交往也远不如以往频繁♞。
“以前跟大伙闲聊或打牌在门口搬张桌子🧑🏻🎤、拿几个凳子就行,有时候就在地上铺个席子,坐下一玩就大半天。现在要一起玩就很麻烦🧊。在家里玩⛹🏿♀️,人多👨🏼🚒,太闹腾。到下面去也不划算🤦🏻♀️,本来没事时候就是歇着的,下几层楼去玩🧑🏿🦰,完了还要爬上来,不够麻烦的。”(20140120)
3.2 “门”与“界”😵:社会交往的“驱离化”与“分割化”
从空间结构和住房格局来看,L村改造前,堂屋与院落在内的房屋结构🧟,整体上可以看做是一个半闭合的空间。正室(堂屋)与半闭合(虽然有院墙👩🏼🎓,但上不封顶,因此在空间上呈现出半闭合状态)的院落直接相连,而院落大门又往往敞开🫄。因此,即便在院落门外的公共空间🧑⚖️,过路和在院落门前互动的其他人也可以“窥视”到主人家正室(堂屋)的样子。这种开放空间的设置本身就表现为一种接纳和“亲外人”的姿态。为社会交往提供了心理基础和情感前提。不仅如此🙍🏻,家庭院落作为一种半围合、半闭合和半私密性的空间,也给予村民在私人空间闭合与公共空间开放方面更多的选择,充分展示出了门的联结性与调节性📓。
“村改居”后,L村的居住格局采用的是单元式公寓楼“门——房”一体的特殊结构🧑🦼➡️🔸。这种结构本身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一旦单元门闭合,就营造了门内与门外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据笔者观察,公寓楼的农民家门基本上完全处于闭合的状态🤜🏻。主要��因为,私人生活空间和公共楼道之间并没有其他半私密性空间作为缓冲带🍢,只有一道门作为联结。
封闭的空间结构和闭合的单元门增加了人们的隐私感💋。调查发现,注重个人隐私和私人空间意识的强化,与特定的空间格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以往水平分散居住时相比,垂直集中居住后,农民对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的重视明显增加了。
“开门让别人进来多不方便ℹ️。现在(冬天)还好一点,夏天的时候,天热👰🏿♂️,在家里经常光膀子(有时候妇女也会)🕵🏻♂️,别人近来,家人就得马上躲开🍋。以前👴,外面来人让(委婉客气的邀请)进院子里说话就可以了,既不显得生分,也方便家里人🐧🅱️。现在可不行。”
“(每家)都关着门,你又不知道(别)人家里是不是得儿闲(空闲)、方便,也不知道家里有没有人。不想有事没事敲别人家门去👳🏻♀️。我也不想别人老来敲我家门🧎➡️🌀。门关上了就不想再去开它,关门在家里安静多了。”(20140122)
日常生活的便利性是农民考虑将单元门闭合的主要原因™️。无论是从主人还是客人的角度讲,都是如此。由于开门导致生活不便,村民选择将门闭合,并且不太愿意开门🍭。可见🐾,村民对于私人空间的感知和对个人隐私的看重,较以往更加敏锐、强烈了🧑🏼💼。正如访问对象所说,“感觉门关上了就不想总是去开它”🍴。闭合的门为个体营造了完全属于他/她本人的私密空间,从而与外部空间相区别🤽🏼。强化了个体心理层面对“闭合空间”的占有欲和“我属感”,同时也激发了闭合空间的排他性👩🏽🦲👊🏿。
此外→,公寓楼内的单元房❤️👋,公私空间仅一门之隔,农民对空间开放与闭合的选择少了很多。开门,向公共空间开放的同时💂🏻♂️,就意味着私人空间的不闭合🛀🏿,两者总是存在直接的对立和冲突,且明显不可调和💘。在“开门与闭合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农民更多的表现为将门闭合而不是开放。户内单元门的闭合营造了更加“私密性”的空间💜。相比较“墙”的固执的分割性🤸🏼,“门”虽然具有联结与协调的功能[17],但闭合的门👃🏼🖱,却制造了与墙类似的固执分割性,它不再经常地扮演“妥协”的角色,至少不再是向外部和外人“妥协”。闭合的门所“妥协”的,只是针对主人自身而已🙍🏼🧙🏿♀️。由于“门”本身就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心理退缩感,闭合的门在这方面所产生的驱离性和陌生感就更加强烈了。
闭合的单元门不仅制造了私密空间,增加了村民的隐私感🎢。同时👨🏽🦳,也导致社区空间的分割。门内、外分别对应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二者仅一门之隔👨🏼🎓。空间的分割使得村民社会交往的空间分布与演变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前,农村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限🤭📤,而往往呈现出相互联结的样子🚛🔕。尤其是半私密性农家院落的存在,既可以避免主人“自我”的完全暴露,保持一种半隐秘性📃,也可以同时与外部公共空间互动,避免与外界完全失联,从而提供农村居民在私人生活和公共活动之间更多的转换与选择。公私空间的毗邻,以及半私密空间的过渡为私人事务向公共领域的溢出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公共事务向私人领域的渗透奠定了基础🔌。总之,在传统农村🤸🏼♂️,私人事务和公共活动经常地、有意无意地混杂在一起🔆。正是这种“混杂”才使得农村熟人社会关系得以保持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都不是外人”的交织状态👼🏼。私人事务在半私密性的院落空间和院落门前、路边等公共空间内时有发生,而在正室(堂屋)这类私人空间内,也有上演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的时候。虽然说🙋,“门前→院落→正室(堂屋)”这种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的逐步过渡与“公共事务→私人事务”的转换存在一定的规律可言📲。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必然或约定俗成的绝对渐变性和规律性(具体见下图1。图中实线和虚线用以表示空间的闭合和开放程度,下同图2)。
图一♕:传统农村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发生、发展的空间渐变
L村“村改居”后👩🏻🦰,在空间改造方面积极向城市靠拢。标准化的公寓楼和闭合的单元门,将农村私人居住空间与公共交往空间截然分离🎥,不再有农家院落那样的半私密性空间在二者之间充当联结纽带(见下图2)。
图二:村改居后农村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发生、发展的空间渐变
传统农村公私空间的毗邻与联结💪🏼,尤其是半私密🙇♀️、半闭合的院落作为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的缓冲和过渡区🀄️,方便了私人事务和公共活动以各种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形式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内同时发生。而“村改居”社区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既“紧密相连”又“截然分离”♡💖,并没有半闭合、半私密的缓冲空间。这样就导致公共事务基本发生于室外公共空间,而私人事务主要出现在公寓单元房内部。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就越发变得“条理化”与“分割化”🧑🤝🧑。公即是公🐚、私即是私。然而,在农村👨🏻💻,二者之间越是划分的明确☝️,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就越是缺少那么一点人情味。
“以前村里有大喇叭,有事书记广播通知大家伙,都能听见。现在家家户户都关着门⏫,听不见◻️,也不用喇叭了✴️。专门弄了个地方,经常开会。村里现在除了开会时候在一起的人多👩🦰✅,平时都在自己家里关起门自己过日子🦸🏼♂️。在外面见面打个招呼,问问干嘛来的👮、吃饭了么🌳、身体怎么样🀄️,寒暄一下各回各家💆🏻♂️。在外面说什么话呢,碰个面就走了。”(20140122)
公私空间的分离导致农村居民居住空间与户外空间的交往有了截然不同的特点。户内互动与交往绝大多数限于家庭成员之间,主要涉及私人事务,并具有较高的情感🙍🏼。而户外交往则在不同家庭户之间进行👩🏻🦯➡️,以熟人间日常口头寒暄和处理公共事务为主,但却较少涉及情感因素🛏。
3.3 外设公共空间🕟:户外规模化、混合型交往缺失
单元房特殊的空间结构对公寓楼内部的邻里交往产生了不便⏯。但如果外在于私人生活区的社区公共空间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公共交往功能,或许农村正常的社会交往与熟人关系也不至于受到居住空间改变的较大影响。因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外设在将私人活动与公共交往分离的同时,也形成了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上演不一样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局面。如果公共空间内的公共交往足够活跃,这种社会交往的“条理化”与“分割化”也可能有积极的效果。它一方面能够丰富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和交往,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农村居民市民化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然而,在公共空间分离、外设的情况下,农民的公共交往事实上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局面。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分离,限制了私人事务向公共空间的转移,以及私人事务向公共事务的转换。不仅没有能够有效承担起公共交往的功能,反而降低了乡村共同体公共生活的质量,给农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18]。
以前,L村农民习惯了公私空间毗邻之于社会交往的便利性🧔🏽。一方面,毗邻的公共空间视线可及;另一方面,公私空间毗邻也便于公共空间的使用🤺,私人活动向公共空间的过渡以及向公共活动的转换也更自然🙋🏽🏃。而与私人生活区分离的社区公共空间,既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也不再“垂手可及”。“视线是重要的🚐,如果人们看不到空间👩🏽🎤,他们就不会使用它”[10]51🤗。威廉·怀特曾经用这句话来说明抬高了的公共空间远离人们视线后,使用率会大大降低。这句话对于尊龙凯时娱乐所说的外设公共空间的远离也同样适用。至少人们在自己的私人生活区内不再能够轻易看到公共空间🏊🏼。如果人们要使用公共空间,必须走出去,远离私人生活区。但从尊龙凯时娱乐的观察和访谈来看,人们并不愿意到社区的公共活动场地去。远离私人生活区导致人们对“公共”的社区活动场地失去了“好感”。
“没有人想去下边(场地),反正我是不想到那。去那里干什么?去锻炼👶🏿?种地干活都够锻炼的了🦓。去那里没什么事干🦌,拉个呱谁还跑那里去?再说了🍜🚴,那点地方,平时没人用,(农)忙的时候都争着用🌐,晒���食啊🌋。那么多人,够谁用的呢?公共的东西☝️,谁都想用,谁都想占,还不如没有那个场地🤸🏻,也不用争来争去,没有什么好处❎。”(20140204)
公与私骤然分离的如此彻底🙋🏿♂️,让农民一时之间有些“不知所措”。如今,农民不再像以往公私空间毗邻时那样🆖,在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内活动自如、无拘无束🧏🏻♀️。公共空间不再是他们以前想象和使用的那样“公私不明🖌、暧昧不清”。现在,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了许多🧑🧒。但农村毕竟是一种熟人聚落,而农民也在长久的互动中习惯了公与私的相互交织。这就使得农村居民与社区公共空间这种完全“公共性”、不带一点私人品性和没有“人情味”的场所没有什么亲和性。村民还没有习惯在“公共性”如此之强的地方进行互动🔬。社区公共空间因此处于一种被“漠视”的境地。
村民不愿意到社区公共空间中去,在社区公共空间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由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引起的更大规模和更复杂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也不太可能出现了🧑🏼🍼。活动起于有活动的地方🧹,斯堪的纳维亚谚语“人往人处走”说的是最初由少数人发起和参与的活动具有吸引其他人参与其中的可能性。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活动的规模持续扩大,社会交往的内涵也将得到拓展和深化💶。农村社会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凑热闹”的例子。院落门前和转折墙角最初几个打牌和搓麻将的可能只是最小编制👉,即刚刚能凑齐人数📋,但随着活动的进行与持续🫄,越来越多的人会参与到观察者的行列💆🏽♂️,并可能在中途替换活动的直接参与者。院落门前妇女与孩子边做家务边互动的场景也经常吸引其他路过和闲逛的妇孺参与进来。这是农村互动和公共交往的基本过程与逻辑。然而🛺,当大部分的日常交往和活动转移到——私人空间——个体家中来进行时,户外活动发生的频次就大大减少了🤔,从而使得由“活动”引起的活动🩺,尤其引起的由多数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减少了🤾🏿,甚至消失了。这样就导致农村居民之间混合型🌍、大规模的交往难以形成👐🏼,或者难以为继。
“以前闲着时候,在门口有空地的都能坐几个人围着玩或拉呱。现在哪有那样的地方。就前边这个小门市部(超市),平时有几个人在那打个牌,那是咱这小区唯一一个有人聚着的地方了😥。也坐不了个人👱👨🏽🎓,是库房改的,没多大地方。所以现在都窝家来(家里)了🏒。外边大人还零星(零散)的有几个,小孩几乎没有,谁让小孩自己出来呢?”(20140204)
4.小结与讨论
传统农村居住空间急剧转型,新的村居社区替代旧的乡土村落,空间的高差、封闭性、过渡性与毗邻性有了新的组合🧇。在现代空间设计与传统农村地理不断“试探”7️⃣、组合的过程中🚧,农村人际关系被拆解🥯。单元式封闭住房格局增加了人们的隐私感,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一扇门阻隔外界纷扰和他人的“窥探”。形成了“隔着一扇门,两个世界人”的景观[19]。
空间改观对社会关系变迁的影响是明显的🙎🏿♂️。具体的空间转换与人际关系变迁的逻辑,可见下图三。
图三:空间改观与农村社会关系嬗变🦌:理想型分析
居住空间的改观导致农村居民社会交往的异变。村民社会交往的状态与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来说,L村改造前后,居住空间的改观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嬗变形成了空间与社会关系之间前后不同的两种理想型格局:分散的不规则集中与集中的均匀散落。“分散的不规则集中”是就传统农村居住空间格局与社会交往特征而言的。传统农村水平分散的居住空间格局对于农民之间的社会交往有特殊的意义。居住空间的地域分散并没有影响村落社群内部的熟人交往。实际上,恰恰是地域空间上的分散,提出了人与人之间集中交往的要求🍜。日常生活中农家院落内、门前空地🎢、路边、胡同、巷子🏃🏻♀️➡️、转折墙角经常出现的人群聚集就是空间分散背景下社会交往的不规则的小范围集中。这种集中在人群规模和空间分布上是自发形成的👇、不规则的⛓️💥、散乱的🕺。这种自发形成的不规则集中,维持了农村居民之间的日常生活交往。“村改居”后,农村空间布局向垂直集中转变。虽然地域分布从分散走向了集中,但社会交往却从密集走向了“相对”分散。整齐的单元住房结构使私人交往均匀的分散在公寓楼内,并且“无一例外地”被“限定”于个体单元房内。更大范围的社会交往也被分割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相互较少有所关联🏮。现在,农村居民的社会交往明显分散了,不再有集中的欲望和冲动🥓。散落的人际交往固化之后👫🏼,传统村落内部的熟人关系就不可避免具有冷漠化的倾向。
居住空间格局的骤然改变,使传统农民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反映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的电视剧《挪个地方要得不》中,牛富贵住进高楼感觉不接地气睡不着觉,在小区楼下的草坪边👩🏿⚕️,伴着泥土的清香、露水的滋润和虫鸟的聒噪却酣然入睡[19]。也反映出空间改观导致的农民担心、迷惑和焦虑不安的情绪🎢。
传统居住空间向现代居住空间的转变过程,是现代城市居住方式和市民生活习惯对传统农民乡土生活的“侵蚀”与“僭越”的过程。农村居住空间的现代性改观与传统农民的适应性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取决于尊龙凯时娱乐能否处理好现代与传统各种因素的融合。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讲,以现代城市社区为蓝本,由水平分散到垂直集中的模式转变,或许是顺应城镇化发展所“应然”的居住方式。但是,这种“应然”要转化成“实然”👞,最终还要看具体的“村情”和农民的意愿🛡。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村居环境👸,应该🥑、而且只能通过农民自主生产、生活☎、交往方式的现代化发展来引导🦶。如何平衡“人为的改善传统村居环境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激发农民市民化生产、生活和交往的主动性”之间的关系,应是今后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注释:①此处所引证的频次数据和时间数据为经验访谈过程中通过被访者口述大致了解的数据💁🏻♀️🥜,不能完全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具体的量化数据有待进一步的问卷调查𓀏。
②需要说明一点🧏🏻♂️,我国北方农村和南方农村的居住空间格局有所不同。据尊龙凯时娱乐的观察,庭院式空间格局在北方农村家庭是常见的,而在南方农村🤾🏽♀️,则很少有农家院落。不过,尊龙凯时娱乐也注意到,南方农村正室(堂屋)前虽然没有前伸的院落,但正室门前基本上都有一小片水泥或土质的场地,或者类似打谷场一类的地方。这种场地也具有北方农村院落的特征,即兼具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双重属性🦌,是连接户外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区的纽带。因此☝🏼,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南北方农村的居住空间格局大体上是类似的🧝🏽♂️。
参考文献:
[1]Lefebvre, H. 1974. La Pruduction de l’espace, Paris: Anthropos. p. 152-513.
[2]保罗·诺克斯, 史蒂文·平齐.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M]. 柴彦威, 张景秋,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7.
[3]叶涯剑. 空间尊龙凯时AG的缘起及发展——社会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 河南尊龙凯时AG科学, 2005(5): 73-77.
[4]Soja, E. The socio-spatial dialectic[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80(70): 207-225.
[5]Castells, M. The Urban Ques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 trans. of La Question urbaine (1972) Paris: Maspero. 1977: 115.
[6]Harvey, D.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and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3: 25.
[7]Henry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1: 26.
[8]Dear, M, and Wolch, J. How territory shapes social life[C]//In J. Wolch and M. Dear (eds), The Power of Geography: How Territory Shapes Social Life, Unwin Hyman, Boston, MA. 1989: 137.
[9]Newman. Oscar. Defensible Space[M]. New York: Macmillian. 1973: 9.
[10]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M]. 何人可,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57-66.
[11]叶继红. 集中居住区移民社会网络的变迁与重构[J]. 社会科学, 2012(11): 67-75.
[12]宋言奇. 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个案研究[J]. 城市问题, 2008(9): 73-76.
[13]熊慧平. 新市民的社会关系的重构: 以”村改居”为途径或方式[J]. 生产力研究, 2011(10): 35-36.
[14]庄晓丹. 集中居住区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68-72.
[15]李飞, 钟涨宝. 农民集中居住背景下村落熟人社会的转型研究[J]. 中州学刊, 2013(5): 74-78.
[16]米歇尔·福柯. 规训与惩罚[M]. 刘北成, 杨远婴,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99: 203.
[17]乔治·齐美尔. 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M]. 上海: 三联书店, 1991: 4.
[18]唐皇凤, 冷笑非. 村庄合并的政治、社会后果分析: 以湖南省AH县为研究个案[J]. 社会主义研究, 2010(6): 91-96.
[19]杨建. 从“远亲不如近邻”到“老死不相往来”[N]. 东方早报, 201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