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兰尼的科学人性化途径
黄瑞雄
原载于《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2)
摘 要 波兰尼以“意会认知”理论变革实证主义科学观,透过意会认知的三位体结构和内居运行机制☞🦕,可知所有知识都无法摆脱主体性,都属于“个人知识”。因此,研究事实的科学和研究价值的人文学其意义都为人所赋予,其中并无谁优谁劣的问题,两种文化或说科学与价值由此得以融合。波兰尼似乎为萨顿科学人性化的主张寻到了一种具体途径,然而🤢,他的理论虽说必要却不充分😟,要实现萨顿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波兰尼(Michael Polanyi 1891-1975 )是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在国际哲学界👨🍳,他主要以创立意会认知(Tacit Knowing)理论而著名😹,这一理论作为科学人性化途径的有益探索和尝试,至今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科学人性化的首倡者为科学史家萨顿𓀌,这一主张的实质是要使科学与价值融合🛠,消除C.P. 斯诺所谓的“两种文化的鸿沟”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分裂对立的现象,他又称之为新人文主义和科学人文主义,并认为达到这一理想的途径是科学史✦。他为科学史的创立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获得了卓著的成就,被公认为伟大的科学史学之父❄️。然而🍨,事实证明,科学人性化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而且,萨顿的科学史途径并非他所声称的那样是唯一和有效的途径🤴,他的理想至今也尚未实现。[1]尽管如此👇🏽,萨顿的科学人性化主张却为世人所肯定和称道💇🏼♂️,一些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积极响应他的号召,竭力寻求科学人性化的具体途径🤳,波兰尼和马斯洛就是其中之二,两者都图求建构某种理论框架🦆,以实现萨顿所树立的目标,马斯洛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而波兰尼则从认识论角度出发进行探索💇🏼。本文只能简略地涉及波兰尼的有关理论。他通过批判实证主义错误的科学观,证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知识一样🦻,充满人性因素,科学实质上是一种人化的科学👩🔬,是一种“个人知识”🌋,在非言传的“意会认知”层面,科学与人文是相通的,一切知识都离不开个人,离不开意会的估价。因此,从本质上说👩🏽🔬,“两种文化”的分裂对立是虚妄的,他认为自己所创立的“意会认知”理论🚴♂️,可以变革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是达到科学人性化的有效途径💷。
一、对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批判
萨顿对于科学与价值分裂的批判,主要侧重于科学远离人性和“两种文化”对立现象,波兰尼则更深入地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从而着重批判实证主义科学观。
波兰尼指出,近代科学既对人类知识、道德,以及社会进步起着主导作用,又导致了一系列重大谬误,实证主义的怀疑论即为其中之一。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实证主义就着手排斥、消除一切形而上学知识,视自然科学为超然、客观和唯一可靠的知识👂🏿,从而产生了如下严重后果👨🏻🦱:这次大战直接摧毁了启蒙运动唤起的人类道德无限进步的信念,而科学理性主义盛行又导致了人类乃至整个世界意义的丧失🧖🏿📃,亦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谓的令世界“祛魅”。还原主义和客观主义是实证主义科学观的两种主要和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还原主义的方法被到处滥用✍🏿,人们相信并在实践领域🧑🦽,尤其突出的是在生物学领域以物理学和化学来解释生命过程,而物理学和化学又可以用微观粒子之间的作用力来阐述。而没有看到“生命超越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际。[2]因此,一切生命和人类本身及其一切成就💾🐄,包括诗歌👩🦲、艺术、哲学思想等都可用这种方式解释,科学的理想素来就是拉普拉斯式的理想🍤:用原子运动知识取代一切知识。科学对宇宙的说明都是机械论的,在“奥卡姆剃刀”挥舞之下🏃♂️,一切形而上学的东西🕵🏿,一切所谓价值和道德观念,质言之就是所谓“意义”在整个宇宙中都无处存身,都被消灭殆尽。波兰尼称这种还原主义是一种机械的“化约主义”,它虽然铺就了现代科学之路,但却剥夺了事物的意义,并使尊龙凯时娱乐有关人的观念走向歧途,即把人化约成没有知觉的自动机器♣︎,或化简成一团欲求👩👧👦,这就不再可能承担人之所以为人的责任🍅,科学家及科学的利用者就不必再承担社会道德责任🥄,科学与道德的分离因此势所难免。波兰尼指出👩🏽💻,面对当代的种种道德危机,即使尊龙凯时娱乐并非熟视无睹,“但是♨️🦅,机械性的方法已经把尊龙凯时娱乐在学术里所追求的事物和这些道德问题分开,使学术的事仅止于‘学术’而已”🦧。([3],P.24)结果只能是“望洋兴叹”,无所作为。更为甚者,客观主义又将科学认知过程仅仅视为“可观察事实的集合”,排除一切主观因素, 科学成为纯粹客观的产物,凡与之不符者皆被视为无科学性而遭抛弃👨🏻🦽。 客观主义将可证实的经验事实性视为科学乃至一切真理的标准,否定人在科学中的参与作用,因此人的价值和评价在科学中再也不可能有其地位,这就必然造成事实与价值🌠、知识与人性的分裂🅿️🧘🏼♀️,最终是对人自身存在的否定,并使人的本质发生异化。波兰尼指出,自我标榜为“精密科学”因而控制一切知识的自然科学,已成为当今种种危险谬误的最大甚至唯一源头🗳,这种状况甚至比宗教教条控制一切知识的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宗教教条毕竟只是许多谬误的来源之一。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实证主义传人亦不得不竭尽全力来拯救或重塑道德及其标准。“但是👩🏻🏫,他们的努力是白费的。科学一日仍是知识的理想、超然一日仍是科学的理想,伦理就一日难保不被怀疑论的怀疑完全毁灭🍖。”([3],P.30)可见,实证主义已完全无可救药,如果不从根本上对这种科学观加以变革😮💨,而只在局部上修修补补👱,终究是无济于事的㊙️。
波兰尼进一步批判道🏄♂️:实证主义的客观主义和还原主义科学观只能导致科学蒙昧主义,“假使拉普拉斯式的期望或是一个类似的对准确科学的理想果然证明自身就是人类知识的全部,那将是迫使尊龙凯时娱乐完全无知。”([3],P.36)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客观化🧚🏽♀️,使科学远离人性,它貌似增大了科学理论的可信度,实质却是令科学变成了与人无关的神话!
二、“个人知识”和“意会认知”
科学作为人为和为人的事业👨❤️💋👨,无论如何摆脱不了人性因素🕊,正如人不能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无论是科学的起因,还是科学研究的过程,都离不开个人的兴趣、热情👍、价值取向等主观因素,离不开个人的信心和技巧。波兰尼指出☃️:“科学通过科学家的技能而得到运用。正是通过科学家的技能运用,科学家才形成科学知识👱🏻♀️🈵。因此🚠👩🏽🚒,尊龙凯时娱乐通过研究技能的结构可以了解科学家的个人参与的本质Ⓜ️🚤。”[4]他进一步明确指出🐇🧛🏿:“有充足的证据显示,纵令使用高度自动的记录仪,尊龙凯时娱乐也无法排除可能影响一连串读数的个人偏见。”“没有一门科学能够预测观察到事实🧁,要能如此✨,除非怀着信心去依赖一种技巧,即凭借训练有素的眼、耳以及触觉上的精妙🚴🏽,去确定科学的明示预测是否与实际的感觉经验相符合。”波兰尼断言✬:“知识的取得🧑🏼🍳,甚至于‘科学的知识’的取得,一步步都需要个人的意会的估计和评价。”([3],P.34)因此👈🏽,尊龙凯时娱乐有必要“犯禁”,要对传统科学观予以彻底的翻转,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塑造知识时的贡献加以考虑,并入知识的观念之中,彻底地以一种个人知识的概念代替时下流行的👨🏽🏫、超然的观察的理想。”([3],P.32)质言之,就是要变革科学观,不仅要承认主体性或曰主观因素,而且,要更进一步地承认➞,包括科学在内的“知识的形成取决于认知者的个体活动”科学是人的,特别是个人的👹。波兰尼因此将自己最重要的论著以《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命名。马斯洛称这是一部伟大著作🌕,它作为在科学领域的反映🕵🏽♀️,很好地阐述了新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5]
为了阐明“知识是个人的”论断,波兰尼首先将人类的全部知识加以类分🧎🏻。按照他的方法,“人的知识分为两类👩🏿🦰。通常被说成知识的东西,象用书面语言、图表或数学的方式来表达的东西👨🏿🏭,只是一种知识;而非系统阐述的知识🐫,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如果称第一种为言传知识,第二种为意会知识9️⃣,就可以说,尊龙凯时娱乐总是意会地知道,尊龙凯时娱乐在意知尊龙凯时娱乐的言传知识是正确的。”([6],P.6)一般人总以为言传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全部,而实际上它只不过是巨大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个小尖顶,而意会知识却是隐匿在水下的宏大部分。与言传知识相对应的传统认识论,所依靠的是可明确表述的逻辑理性,而在波兰尼看来,人们恰恰长期地忽视了意会知识及与之对应的意会认知😵🕵️♂️,它乃一种与个体的认知活动密不可分、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隐性认知功能,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它所倚重的是一种隐形的理性。为了说明科学中存在意会认知和意会知识,波兰尼就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对获得似真性(plausibility)描述进行了考察🚖。他发现,这种描述显得很“客观”,却已经是极力加以简化了的⛹️♂️,其所以为人们接受,是由于所用语词都指归于心中暗存的心理事件,从而使其意义被意会地理解和把握。否则🐻🏌🏼,这些“客观”描述将毫无意义,并且也不会达到目的⛹️♀️。([3],PP.370-371)他坚信,意会认知对于科学发现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科学与人文整合的研究有着重大的价值🫦👨🏽🏫。在其宏篇巨制《个人知识》中😙,波兰尼详述了意会认知的结构与运行机制👔🧓🏼。他一反将科学认知视为与人无关的纯粹客观规律的反映论观点,指出认知是一种艺术→,尤其指明科学是人的艺术,其中有着不可抹煞的主体性因素,虽然不可否认外部世界的“秩序”,但是,同时亦应肯定通过人类认知可获知的“外部规律”中渗透着的人类生活意义🏌🏼♂️,这种意义既非机械决定论又非主观目的论的🦗✤,人类的认知活动建基于个体的技巧🈳,包括以上所说的“训练有素的眼、耳以及触觉上的精妙”等🏜,以达到“意会整合”,即确定科学明示预测与实际感觉经验是否相符。在波兰尼看来🆙,个体正是通过这种技巧而达到对知识的直觉体悟和洞知,言传知识总是言犹未尽的,或说简约化了的,而先于语言和逻辑解释的意会知识其意境更为丰富👷🏻、具体和本真🧚🏼♀️,因此⚇🏌🏼♀️,意会认知结构才成为人类认知理性的真正本体🦐。科学的真正动机来自人类个体对美和善的追求,意会认知无疑是依存于人的,它依赖人类个体身心的体悟🥎🏢,属于一种内在的、隐性的逻辑理性,它只能是个人的💆🏽♂️,与之相对应的知识即是个人知识。
科学知识何以是个人的?波兰尼指出,若不否认科学是以尊龙凯时娱乐对自然界的融贯性辨识力为基础🚣🏼♂️,那么,科学发现就如同感觉行动中视觉及其他感官在生理层次上所作的辨识一样🏄🏿♀️,必须依靠一些非形式的力量,以引导科学研究并为其结果提供判别的标准。他说:“科学家有能力猜出那些是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这种能力之有异于尊龙凯时娱乐平常的知觉能力😧,正在于其能够以常人知觉无法去妥善处理、整合所遇到的现象👱🏿♂️。”[7]可见📌,把科学视为纯属依靠理性并获得纯粹客观的结果是错误的👩🏻🔧。波兰尼还进一步指出,无论整合结果是建立知觉或认知事实,还是产生想象的作品,其过程基本上都是非形式的,其中亦就暗含着许多非逻辑的意会性的东西🌅,比如信念和直觉等。他说,“科学所进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判断,便是基于运用众多微妙的启示及其引导的直觉✔️,而对事物及现象可信性的估计。”[8]可信性甚至权威性是科学理论等成果为世人接受的重要前提条件🧑🏻,而这些条件显然是非客观因素🫷🏿,波兰尼因此认为,外行人之所以接受科学陈述,所根据的并非自己的观察,而是承认科学家在专门领域中所具有的权威,甚至某一科学家对另一科学家的成果加以利用,情况亦复如此🤜🏽。科学刊物采用稿件时也取决于建基在科学家们对事物的性质🧿,以及可能产生科学成果的方法等根本信念上的可信度💃🏽。其中的信念并没有严格和明显的形式,在形成判断过程中只意会地起作用。[9]因此,包括科学在内的认知过程,与非个人的纯粹客观观念完全不同,它“始终(从选择问题,乃至证实发现)植根于个人的意会整合行动,而不是立基于明示的逻辑运作。依此而论,科学的探讨乃是一种具有动力的想象发挥,而且植根于认定以及对事物性质的信念。”科学的理想是要发现“意义”,“而不是把一切化简成没有意义的一团原子🏄♂️🔜,或化简成偶然发现的力量的平衡”🪰。([3],P.75)为此,波兰尼曾提出“理智的感情”(intellectual passions)概念来解释科学活动🎍,它所指的是科学活动过程不仅存在逻辑等理性的、客观的因素,而且渗入了价值关怀,审美体验等人文内涵或说主观因素👉🏻🤹🏽♂️。[10]把科学在内的知识视为个人知识,“对于尊龙凯时娱乐理解知识以及尊龙凯时娱乐相应地评价人类在宇宙间的地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6],P.14)
意会认知的基本结构由三个中心组成:一是支援性成分;二是焦点目标;三是将两者连接起来的认识主体。这三者是一个由认识主体人控制的三位体🚬,主体人的控制体现于正是他把支援成分加以整合并指归其注意力的焦点,使之成为一个焦点目标。当认识主体将���意力焦点集中于他物时,所产生的与此事物相关的意识🧩,是意会认知的基础😒,波兰尼称之为支援成分与焦点目标的“功能关系”或“转悟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建立了对支援者的“转悟知识”,即“关于对建立焦点目标似乎有功能的支援者的知识”。意会认知就是转悟认知,正是由于这种认知🦓,使尊龙凯时娱乐在观察某一事物时,“有了感官知觉所不会有的真正新颖的感觉质地--由感官知觉所意会地创造的质地。”([3],P.33)波兰尼称之为“现象变化”👨🏽⚕️,这是转悟认知的特征之一。它的另一特征是:当支援者指归一个焦点目标时👩🏽🔧,所指归的焦点目标就是支援者的意义✦,因此,指归便是意义赋予的过程🕵🏼♂️。认知主体既可以给诸支援成分赋予意义🏄🏽,又可以通过特殊的行为消除意义,并破坏意会认知的三位体结构🦾。具体而言,这种行为就是观察方式的改变:只要他把焦点注意力从焦点目标转向某些支援成分即可。举例说🌏,当尊龙凯时娱乐在黑夜以拐杖寻路时🌙🐉,有三个中心,一是握杖及拐杖触着障碍物时由拐杖传到手掌而引起反应的经验;二是由尊龙凯时娱乐以杖端指向路面的注意中心即注意焦点🧑🏻🏫;三是将此两者整合起来的主体即尊龙凯时娱乐自身🫅🏽。简单而言,尊龙凯时娱乐是以对握杖的注意和触觉经验作为支援,以碰着障碍物的杖端及其指向的路面为注意力焦点👦🏼,寻路过程就是转悟认知过程,其中的“现象变化”表现为:拐杖与手掌之间的相互作用无意间被忽视了,主体“变成”了感觉到触碰障碍物的杖端。这里所谓的“现象”并非感性意义上的,而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念性“本真现象”。由杖端感觉所获取的信息就是主体从拐杖所获取的触觉经验意义,正是这意义使尊龙凯时娱乐得知所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尊龙凯时娱乐把焦点注意集中转移到手握拐杖的感觉等支援成分上,探路运作就会遭受失败🤶🏽,因为此时相应的意会认知三位体被消解了🔨。张一兵先生曾以“庖丁解牛”为例解说这种三位体结构及其动作方式,这是十分确切和精到的。[11]此外🛶,还有走钢绳🚵🏻♂️、弹钢琴🧑🧑🧒🧒、以电脑或打字机写作等,其中所有的技巧施展,都是转悟认知🫶🏻,都存在类似的三位体结构和认知运作。同样👩🏻🎤,如果要消解这种三位体💑,就都可以将焦点意识转移到脚、或手指及有关技巧即步法和指法,以及对相应物件的控制等支援成分上。个中缘由何在?波兰尼认为,在意会认知过程中,尊龙凯时娱乐对于焦点目标和支援成分的的意知程度是不一样的。“当尊龙凯时娱乐注意某种另外的东西(B )而相信尊龙凯时娱乐意知了某种东西(A)时🐌,尊龙凯时娱乐不过是对A的附带理会。因此,尊龙凯时娱乐集中注意的东西B有A的意义,尊龙凯时娱乐集中注意的对象B通常是可以辩认的。这两种类型的意知相互排斥:当尊龙凯时娱乐转移尊龙凯时娱乐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直附带意知的东西时👽,它就失去了附带的意义。”([3],C.2)这里的B是指焦点目标🪤👩🏽🏫,A是各种支援线索,AB 两者相应的意识即支援意识和焦点意识是互不相容的🤰🏽👰🏽。属于支援成分的事物,作为支援意识层次上的意义是存在的,但一旦主体将注意力集中于它们时,它们却变成了焦点🪫,故而使原有意义丧失,露出了其“硬生生”的物质本质,这就是说其作为支援意识的属性已为焦点意识所取代🤷♂️,造成了“意义的剥夺”,进而造成三位体的崩解🧘♂️👮。
从此可见,认知主体人在其隐性的背景线索(背景知识🚌、经验和技巧等)的支持下,功能性地指向焦点时,认知行为才会整合地发生。波兰尼将这种三位体的结构推而广之✳️,并进而将意会认知视为一切认知皆然的认知方式🛄,他说:“一切知识不是意会知识,便是根植于意会认知,两者必居其一。”([3],P.72) “缺少个人👨🏽🦱、意会的知识🏃♀️,化学、生物学以及医学课本将尽成空话”。([3],P.34)
波兰尼进行科学人性化途径的探索,无非是要使“意义”赋予科学、赋予全部知识直至整个世界。换言之,就是令科学、知识乃至世界“返魅”💎⇾。因此🧑🏻⚖️,他特别看重“意义”概念,可视为其哲学理论缩影的重要著作就命名为“意义”。在此,尊龙凯时娱乐还应特别了解一个有关的重要概念👰。波兰尼指出,在意会认知过程中有一种“接合意义”产生🖱,它无法以逻辑明示,而只能以“想象”获取🗳,上述的“意义剥夺”中的“意义”可以说指的就是“接合意义”,尊龙凯时娱乐可从下例中进一步把握其含义:在一个庄严的场合注视本国国旗时,尊龙凯时娱乐心情异常激动并怀有一种神圣感,这绝非仅仅那块布所能导致的结果🕖。毋宁说,在尊龙凯时娱乐注视国旗时🫢,所有有关的、支援性地指归于它的事物都为尊龙凯时娱乐所意会地知觉到了:祖国的存在及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大的人民🦷、悠久的传统文化、壮丽的山河以及尊龙凯时娱乐对它的无限深情,甚至可以随时为它献出生命🚣🏿♂️👉。这些都成了这面旗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言以蔽之🎅,国旗象征着国家。因此🦹🏿♂️,尊龙凯时娱乐注视它就会意会到其神圣的意义,这种意义就是所谓的“接合意义”,它并非一块布本身所固有⛓️💥,而是在转悟中整合建构而来,是主体人“想象”和“赋予”使然🧍🏻♀️。若尊龙凯时娱乐去除一切支援意识🏉,这种意义就会荡然无存,这块布亦就只不过是一块布而已。可见,接合乃一种意义建构,是功能性地形成的特殊意境,是靠背景知识和经验等支援线索意会地、而非以某种明示框架去刻意建构出来💁🏻♀️。
三🚣🏼、意会认知机制的具体运行方式--内居
波兰尼指出🧚🏻,意会认知是以“内居”(dwell in )的方式运行的,也就是说认识主体通过同化于众多的支援成分而达到与认识对象融为一体,达到神交的地步,此时,认识主体进入了被探索事物的境界,意会整合于是得以进行🤽♀️。无论是对于数学、物理🪳、生物和化学等自然科学👨🏼🎨,还是对于诗歌、艺术和神话等人文学来说都是如此⛵️🪷。内居👩🏽🎓,不仅是意会认知主体融入对象的过程🚴🏼♂️,而且也是对象向主体归化的过程,即内居是双向性的,在主体客体化的同时,客体也主体化🈺。这里所谓的主体化或客体化主要是指客体或主体具有了对方的某些属性,而非指它们在认知过程中的地位对换🏌🏻♂️。主体内居于对象体现为主体遵循支援意识的引导,投身于对象之中🗾,与之“欢合神契”。例如,若要了解某一个人,尊龙凯时娱乐就要十分投入地“扮演”他,“变成”他👨🏻🦰,进入他的处境🤙,用他的观点去判断他的行为,亦就是进入尊龙凯时娱乐平常所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境界,从对象的立场和思想观点出发,以其思维方法去观察和思考,最终达到对其深刻的认识和完整的把握👪。这也就是马斯洛论述的创造性活动中人应达到的境界:人与其世界的融合,即人与对象同构、相互匹配或互补🤸🏼♀️,融为一体。从此就不难理解“如果你要画鸟,就必须变成一只鸟”这句话🙋🏻。[12]反过来,对象内居于主体即表现为认识对象亦同化于主体🦻🏻,“成为”主体本身或“存在于”于主体之中🦹🏿♀️。上述例子中👷,当主体“变成”对象即他人,以他人的立场和方法去观察和思考时,实际上🦵🏼,那个具有个性的对象🤶🏽,就已“变成”了认识主体😌,即客体已归化于主体之中。
波兰尼作为一位物理化学家,自然能够深刻理解微观领域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关系,也就是波尔所强调的“在现实的舞台上💁🏼♀️,尊龙凯时娱乐既是演员,又是观众”的观点,尊龙凯时娱乐可以认为,他的“内居”概念是波尔的话语转换及其观点的扩展和运用。双向内居的结果已令认识主客体的关系趋向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境界,正如天地人浑然一体中的物我相融一样,意会认知中的主体和客体已难解难分😄。但是💂🏼♂️,尊龙凯时娱乐并不能就此认为二者已经互相同化到毫无差别的地步。教育中有“寓教于乐🚵🏻,寓乐于教”一法,其中的“教”与“乐”互相“寓居”于对方💇🏿,但两者并不等同,其差异性仍然保持着♊️。意会认知中的主客体关系正类似于“教”和“乐”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状态下,主体才能更彻底、更真实地把握客体。显然💝,这种状态不仅非内居之前就存在,而且还非一次内居就可达到,而是经过多次、持续不断,步步深化才能达到的境界💇。波兰尼明确指出,主体人与对象相对时👩🦼➡️,首先形成一种“我一它”认知关系,这是一种外在的、理想化的🚄、比较肤浅的层次,人们此时以为可以排除一切人为因素,而达到对事物的本质或说客观真理的绝对把握⛹🏿♂️。但当意识到其荒谬性🤦🏽♂️,认识到所有知识皆个人知识或植根于意会认知,认识主体的背景知识框架、信念👩🏽🦱📛、情感和价值观皆起作用,进而通过内居运作之后👨🏿✈️,“我-它”关系就逐渐向“我-你”关系转变🚨,最终达到主体和对象一致的“我-我”境界。波兰尼认为,通过对“我-它”和“我-你”关系实质上植根于主体对自身的“我-我”关系的意知,“我-它”和“我-你”之间的鸿沟就得以填平,如此🐯,意会认知理论就建立了从自然科学不间断地过渡到对人性的研究。[13] “我-我”是内居的最高层次结果。然而🙇🏿♂️☕️,若要更具体地明示意会认知过程👩🦳,把整合步骤一一阐明却无法做到,因为正知波兰尼所说的,尊龙凯时娱乐是内居于支援成分之中🏘👨🏿🎤,内居于对象和事物的根据之中🆓,并以此为标准或规则去注视对象和事物,因此就无法对之一一加以指认😴。况且🧜🏼,一旦注意焦点转移到支援线索上,其原有意义就会被剥夺,从而破坏意会认知的三位体结构和运行机制,认知运作就无法进行。在这种状况下😓,尊龙凯时娱乐不能依靠可以明示的逻辑,唯有凭借尊龙凯时娱乐的想象跃过逻辑的裂隙🧑🏽🦱,才能达到对一个焦点对象的整合👂🏼,这是非逻辑和无可确指明示的过程,故而只能意知。([3],P.73)
四、内居--两种文化鸿沟的桥梁
波兰尼认定内居具有普遍性,他声言:“凡是认知👆🏿,都是个人参与--透过内居而参与👆🤟🏽。”([3],P.50)并以大量篇幅论证这一断言。在《意义》一书中🕍,他就论证了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诗歌、艺术、宗教、神话乃至日常生活常识中⛈👩🏻🏫,内居皆作为意会认知不可或缺的运行机制👆🏽。由于意会认知三位体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的特殊性🧝🏽,尤其是由于注意焦点一旦转移到支援成分,就会造成意义的“剥夺”𓀄👌,进而导致三位体的崩解和认知运作停顿。因此👩🏿⚖️,即使从数量上有可能找出全部的支援成分,但从本质上却不可一一加以明示🙅🏻♀️🧘。相应地👩🏼🦲🌥,整个意会整合的过程也是不确定、无法确指的,若想强行对这一过程和步骤明示出来🖕🏽,终遭失败👨🏻🎨。尽管如此,这些支援成分的存在及其参与知识--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学知识的形成或获取过程却是无可置疑的🚬。从此😑,拉普拉斯式的科学理想、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其病症便有救治的良方:承认一切知识中的个人性👩🦰,一切知识若要完整👐🏻,就必须有个人知识,必须有主体人内居于物,都不可避免地包含有人性即主观因素✊🏼。通过内居而来的知识概念,“初步连接了科学知识🧗🏼♂️、态度和方法与人文知识🔍、态度和方法的鸿沟🍝。”亦就是说🙍🏻♀️,内居铺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因为认识到个人参与是普遍的认知原则,把握了意会认知结构及运行机制,尊龙凯时娱乐就会将人类的行为包括自然科学的研究评价为有知觉、有智慧、有道德责任的人类行为📪。同样,用作为科学的意会认知方式和人文概念对人类及其行为进行研究,所获得的人文知识亦就不能说是不科学的0️⃣#️⃣。波兰尼或许意识到仅仅由内居而断言任何知识具有“个人性”还是不够的,本来还应进一步证明这些“个人性”到底是如何参与认知过程、如何起作用才算彻底🫀👴。但更进一步地明示这一运行机制的步骤又不可能,因为如前所述👵,它是非逻辑的👩🏼🍼,只能靠想象👁🗨。波兰尼的策略因此变为论证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等一切知识都离不开想象力的作用,他特别指出要更正人们已有的偏见:处理事实的科学不需想象,而处理价值的人文学则全凭想象🤵🏻♀️,并由此导致科学是纯粹客观的🧝♂️,而人文学则成为全无客观根据的臆想的错误观念🧳。波兰尼论证道: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学都需要想象,都具有客观性,只不过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从此可见🗜,以事实和价值二分法定性和区分科学与人文学知识已不适当🧑🏽🎨。当然💂🏿♂️,这并非说两种知识的意义全无差异,而是说😠,既然它们在本质上都牵涉到个人的参与和想象🚕,那么🙇🏻♂️,由科学所整合或说创造的意义就不见得更真更优🍿。反之🔊,亦然。他说,人文意义,对于尊龙凯时娱乐的生命乃至整个世界🧑🏼🚀,亦有着巨大而无可否弃的重要性,而非像实证主义者所指责的那样是虚妄的、应排除的东西👯♂️。错误的传统科学观念一旦变革,“科学就不会好像是要尊龙凯时娱乐以超脱的方式去研究人与社会♿,而且*️⃣,尊龙凯时娱乐将会复归到自身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员的地位👩🦰。”([3],P.50)科学🫷🏽、人生乃至整个世界因此就充满了意义,也就达到了当今的后现代科学思潮所追求的世界“返魅”的目标,也就是实现了科学人性化的理想🫸🏽。
五🧥、波兰尼途径的评析
波兰尼作为科学家和哲学家集于一身的学者🟧🆔,对实证主义科学观所造成的危害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他对机械原子论和客观主义僭妄的批判也是有力的。他一反科学是客观的🍭、普遍的传统观念,利用逆向思维提出了科学乃至一切知识都是个人的,这不只是为了标新立异👨🏻🏭,也不是要走向另一极端,其深层意义是通过证明科学和人文知识都离不开个人的参与🖖🏽,从而达到即使是自然科学也充满人性因素的认识🙋🏽♀️,以促使人们科学观的革命性转变。从意会认知理论,尊龙凯时娱乐极自然地想到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两者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具体的事例可举如➜🙍🏽:波兰尼的“支援线索(成分)”和皮亚杰的“认识图式”都考虑了认识主体的主观因素如价值观💂🏿、审美观、个人兴趣等在认识过程中的参与作用🏟。波兰尼的双向“内居”运作、“接合”、“整合”和皮亚杰的“同化”、“协调”♡、“平衡”等概念亦有着相通之处🙅🏻♂️。而且🧖🏽,从总的方面看📒,两者都是对主体内部认知机制的探索。一般认为,皮亚杰的研究侧重于借助逻辑方法,将个体的认识发展视为自我运动过程🖼,视为一种内化的逻辑过程,因此其注意力便主要集中于探索这种内化的机制,虽然他的“认识图式”主张考虑审美、道德意识等非逻辑的、人为的因素🕵🏿,但实际的作用机制未见得已经探明,而且对社会环境和实践因素的影响未曾引起足够的重视。[14]因此🫄🏿,皮亚杰的理论是有缺陷的🎧。波兰尼强调认知尤其是意会认知过程中支援线索的决定性意义👨🏽⚖️,并声言这种支援线索包含一切主观人为因素。因此,知识甚至是“个人的”。他强调主观性的作用确实有着充分的理由🤾🏼♀️。但是,意会认知的内居机制是特殊的✹📛,到底哪些支援成分起作用👩🏼🍳,又如何起作用即内居的进一步机制、步骤如何👨🏻✈️?这都是无法靠逻辑推论并予以明示的🚖,只好求助于“想象”的“非逻辑一跃”。于是,他转而要做的工作便是证明“想象”的普遍性👎🏿🦐。最后,他给出如下结论👩🚀:凡是整合,都必须依靠想象力👕👰🏽♂️,而且有待整合的成分差异愈大,所须的想象力就愈丰富🤦🏽、愈宏大。([3],P.165)尊龙凯时娱乐认为,波兰尼的论说也并未因此就算彻底,它仍然令人觉得是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再者,“两种文化”的分裂对立🧍🏻♂️,科学给人类带来危机🛣,其原因复杂多样,不仅有科学观等认识论方面的,还有社会历史方面的根源。他的意会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较为狭窄的范围上,尤其是建立在许多重大因素未能加以具体考虑的认识论范围内🙆🏻♀️😕,这就难免其局限性。退一步说,即使从认识论上解决了问题,从观念上解决了问题,亦并不就等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尊龙凯时娱乐不能说只要沿着波兰尼的途径行进就可实现科学人性化的目标。但是✋🏻,波兰尼毕竟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一名得益实证主义方法论而有所成就的自然科学家,在不消解科学客观性的前提下🤸,能够肯定并着力证明科学中的人性因素,并进而声称科学是一种“个人知识”🌷,确实有利于变革冷酷而僵硬🦸🏿♀️、与人性毫无关涉的实证主义传统科学观⚓️,为沟通两种文化,为科学人性化迈出了必要的一步。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参见黄瑞雄《萨顿科学人性化的理想与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4期.
[2 ] M.Polanyi:Life Transcending Physics and Chemistry.1967. See: Knowing and Being,ed. by Marjorie Grene, Univrsity of
[3] 波兰尼🫙:《意义》(Meaning),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1年.
[4] M.Polanyi : Personal Knowled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P49.
[5] 见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3页脚注。
[6] 《波兰尼讲演集》🕠,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5年.
[7] M.Polanyi: Science,Faith and Socie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P24.
[8] M.Polanyi:The Growth of Science in Society,Minerva 4(Summer 1967,PP.533-543). See also M.Polanyi: Criteria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ublic Policy,and National Goals.ed .by Edward Shils,Cambrige,Mas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1968,PP.187-199.
[9] M.Polanyi:Science:Academic and Industrial,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Metals89,1961,PP.401-406.
[10] See M.Polanyi: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London,1962,
PP.132-202.
[11] 张一兵:《波兰尼与他的‘个人知识’》🏊♂️,哲学动态,1990年,第4期。
[12] 见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5页🍗。
[13] 参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论🏋🏿♀️。
[14] 可参前苏联奥布霍娃《皮亚杰的概念--赞成与反对》🦸🏿♀️,商务印书馆,1988年。以及周文彰《狡黠的心灵》🫅🏽🧞♀️,北京尊龙凯时AG娱乐平台招商官方网站出版社,1991年🥐。
[15] M.Polanyi: The Logic of Liber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6.
[16] M.Polanyi:The Study of M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17] M.Polanyi:The tacit of dimension.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1966.
[18] M.Polanyi:Beyond Nihi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