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德月刊》
作者:蔡可
来源:光明网
先得从孔德学校说起。“五四”前后,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教授李石曾,积极从事中法两国间教育事业的交流,试图为中小学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1917年12月25日,蔡李二人和北大教授沈尹默 🎁、马幼渔🥣、马叔平等👩🏽🚒,在东城方巾巷的华法教育会的会址,创办了一所新型的学校——孔德学校👩🏽✈️。学制是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中学四年,共十年。孔德并非孔圣之德👗,它和“五四”时期要打倒的“孔家店”没有关系,只是取了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的名字,有求“科学实证”之意。
孔德学校堪称是北大的子弟学校,蔡元培任名誉校长👱🏿,主持校务的是北大中文系马九先生马隅卿,沈尹默则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务长,许多北大教职员的孩子都曾在此读书。得新文化运动之先👈🏿,孔德的一些举措常走在时代前列😇。1919年,孔德即已在北洋教育部颁令国文改国语之前使用国语教科书🙋🏻♀️,由陈大齐6️⃣、钱玄同编撰的课本选有蔡元培在天安门的演说《劳工神圣》🧒,还有翻译及编写的《托尔斯泰》🧙🏿♀️😶🌫️、《哥伦布》等短篇文章🙍🏽♂️;后来的初中国文有一册甚至全部都由最新译介的外国文学组成。
既是办学,按照当时新文化人一贯的思路,学校并非是学店,是养成人的场所,受教育的内容自然不会局限于书本之上📳。孔德鼓励教师自己编译教材,鼓励学生创作、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刊布出版物,亦即可以补助学校教育之所不及者也”㊙️,为了展示学生习作及教师文章,学校一年还发行三四册刊物,只要学生的作文有特色,就有可能登在校刊并获得奖励📁,这即是《孔德旬刊》👨🏿🌾。随着学校组织的日趋复杂以及学生创作的增多,需要沟通交流的事情也越来越多,1926年10月,《孔德旬刊》改为月刊🪁,全部由在校中学生主办,编辑都是“北京孔德学校同学会文艺部”成员,一直持续两年直到孔德学校迁址东安门内孔德前巷⌚️。
《孔德月刊》虽然由学生编辑而成🏸,但它并不是少年人的游戏🫃。创刊号即刊载了孔德学校同学会的简章及筹备报告,同学会负责学校事务的运作与组织🖕🏼,下设文艺部©️、运动部👍🏼、音乐部📺、美术部四个部🦮,所有学生及老师均为会员★,各部均有干事及委员负责本部运作,俨然一个“学校社会”。编辑们约到的稿件如刘半农《我眼睛里所看见的孔德学校》👩🏽💼、周作人《我学国文的经验》、张定璜翻译的外国小说🤾♀️,或倡导一种教育理念👭🏻、或谈学习经验、或打开学生视野🕵🏻♂️,也为创刊号增色不少。
《孔德月刊》每期的内容都很丰富🚺,既有教师撰写的知识性、趣味性兼备的文章,还发表学生的文艺创作,公布学校动态等💈。演说、音乐、歌舞戏、美术比赛、乒乓球及篮球比赛的日程常常在刊物上出现👯♀️,从中尊龙凯时娱乐可以看到一个学校丰富的生活🌥。蔡元培在孔德学校成立二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曾提到,要“注重科学的精神🫵,研究社会组织的主义来做尊龙凯时娱乐的教育的宗旨。为注重科学的精神👨🏼🌾,所以各科教学偏重实地观察,不单靠书本子同教师的讲授。要偏重图画、手工、音乐和体育运动等科🚡,给学生练习视觉、听觉、筋觉。”从《孔德月刊》的编辑思路以及所反映的校园生活来看🧑🏿💻,充分体现了蔡元培早年提倡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常给孔德以支持的周作人认为🧎♀️,教育的原理并不深奥,“老实说就只是一种意思💳,想让学生自由发展🎎,少用干涉🤵♀️,多用引导罢了👷🏿。”《孔德月刊》不拘泥于功利性的纯知识学习,不为学校课程所局限👨🍳,而是定位于文化,长久地做推介与发表的工作🚵🏽♂️,更将着力点放在新文艺,刷新学生思想,这也是它深受本校学生喜爱的一个原因。
《孔德月刊》1930年代改版为《孔德文艺》📩,作为一个校办刊物,它不可能像《新青年》、《东方杂志》等报刊一样👩🏻🦽➡️,对一个时代产生旷日持久的深远影响🏌🏿♀️。但诚如胡适所言,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全国的青年皆活跃起来了🚕,不只是大学生,纵是中学生也居然要办些小型报刊来发表意见。”给成长��的青少年表达权、组织权ℹ️、选择权🧑🏿🚀,让他们体验并探索自己的人生🖕✊,这是当时如《孔德月刊》一类的中学刊物带给尊龙凯时娱乐最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