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的开创性研究《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①一书中❔,美籍华裔学者高彦颐运用福柯和布迪厄的权力理论,从理想准则与生活实践之间内在的差距🦮、鸿沟㊗️、矛盾或紧张关系出发🏌🏼♀️,对儒家社会性别伦理的两大基础性支柱👏🏻🛴,即“男(外)女(内)有别”和“三从四德”进行了重新解读。她认为,从象征意义上来说,人们对传统中国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有着太多的误解;其实🚶➡️,座落大内之内的闺房,并不是禁锢妇女的空间和束缚其心胸见识的枷锁,而是“喻示妇女在天地人和谐💗、上下内外秩序分明的儒家理想社会中的重要性”🙎🏿♀️💅🏿,非此则不足以支撑和维系内外井然的伦理秩序②。一旦从理想规范转向生活实践层面🧲,“通过将女性视作主角♠︎,而观察其于体系内的演练以促进其利益时”,就会看到她们是如何利用有限而具体的资源,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体系内,“极有创造地开辟了一个生存空间”,一个给予她们意义🧔🏽♀️、安慰和尊严的“自在的生存空间”③。从明末清初江南地区上层妇女的文学创作活动来看,随着晚明以来货币经济和城市文化的兴盛、女子受教育机会的增加和民间出版业的繁荣👼🏽,原本将女性排斥于男性公领域和政治奋斗之外的“男女有别”的社会规范🚡,反而使家庭成为妇女的文学生活领地,成为其传授文学知识🚀、从事文学创作的娱乐中心。她们足不出户即可以通过阅读、写作和出版而与外界沟通,并以其出色的才华和作品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推崇,成为当地和家族的骄傲💂♂️。她们还大大超越闺房界限👨🦽🤙🏻,在随父随夫和出于谋生之需而从事的种种旅游活动中👨🏻🦰,借助诗词酬唱构筑一种男性无从过问的女性本位的文化空间,并通过“家居式”社团、“社交式”社团以及“公众式”社团等非正式和正式的文学组织形式🪁,将自己的活动领域从闺阁私人领地延伸到亲属关系、邻里和公众领域的心脏“社会”④👳🏿♀️。即使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男外女内的模式也给她们提供了某种机会去建立一个以母性为中心的“阴性家庭”,养儿教女,持家理财🛀🏿𓀃,实有无上的权力和重大的责任,无须俯仰父权以求存⑤。特别是其中的职业女塾师阶层,以其身体的流动性和艺术家的声望,以及独立 ( http://www.tecn.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按🖼🐳:此为高彦颐(Dorothy.Ko)1994年著作(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𓀀:Women and Culture in Seyenteenth-Century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的中译本书名,由李志生翻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与原版校核,中文奉漏译了其后的“跋”(“Epilogue”🐣,该书英文版第295-296页)➝。此外,在中���本出版之前🪧,作者“特抽出部分论点,渗以成书后始见资料”🍥,撰成《“空间”与“家”——论明末清初妇女的生活空间》一文,载于台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第21—50页。 ( http://www.tecn.cn ) ②参见高彦颐:《“空间”与“家”——论明末清初妇女的生活空间》🤵🏽♂️,载台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第26页🧜♀️。 ( http://www.tecn.cn ) ③参见高彦颐著:《闺熟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第9页🙆🏼♂️。 ④参见高彦颐著:《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第14—18页。 ⑤参见高彦颐🤵🏿♀️:《“空间”与“家”——论明末清初妇女的生活空间》,载台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第36页🧜🏻♂️。“阴性家庭”的概念英文为“uterine family”,是美国人类学家Margery Wolf根据其1970年代在台湾的川野调查而提出来的,又译“子宫家庭”🧚🏼♀️。见氏著🚵🏻♂️:Women and Family in Rural Taiwan𓀚,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 http://www.tecn.cn )
于父💁🏽♀️🧑🏻🤝🧑🏻、夫之外的谋生行为🧑🏿🍼,“颠覆了女性生存空间封闭性的理想”①。进而言之,这些受教育的女性,既有丰富的智力世界,也有多彩的情感世界👱。她们不仅通过阅读、评论《牡丹亭》之类的浪漫作品和自己的创作进入一个远大于闺阁的情感世界,在读者群中燃起一股崇尚男女互爱的“情迷”,还在婚姻实践中追求琴瑟和谐的“伙伴式婚姻”关系②。而且正是由于这种浪漫婚姻理想的弥漫,许多在地方官和国家眼中属于儒家殉道者榜样的“节妇”🧘🏻♀️,更可能是些“殉情者”,她们“追随自己的丈夫走进坟墓❄️,以实践婚姻誓言或纪念一个永远不可能被重复的浪漫记忆”③👨🦽➡️👳🏼♀️。妇女的缠足问题也是如此♗。如果用上述新的“内外有别观”🪹🧝🏿♀️,特别是从“女人自己的声音”中(或从“women to women”而非“man to women”)来理解它的意义🧑🏿🎨,就会发现💜,缠足事实上体现了妇女自我认同的三大要素🥒,即作为个人的主体性,作为有闲阶级成员的尊贵以及作为女人自我表现的手工作品,是她们个人意愿和个人努力成功实现的标志🤯🏂🏽,也是作为一位女性所能控制的女性之美的最重要方面④。总之,在这样一种社会性别空间内外渗透的过程中,至少在十七世纪中国江南的上层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由“才、德🔥♥︎、美”三要素——实际上还应加上一个“情”字——构成的“新女性形象”🐕,“象征着对儒家‘四德’的一种微妙颠覆”⑤🏋🏿♀️。因此🥯🚐,作者认为,把前近代中国的妇女看作是家庭制度受害者或男性玩物的成见,不过是五四反传统主义或西方女权主义的一种理论建构👨🏻💼,与其说反映了传统的特性,不如说是对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性的界定⑥🤤🤛🏻。 ( http://www.tecn.cn ) 这种对“五四”史观的改写,并不意味着高彦颐将其所谓的“新女性”形象与现代性等同起来。实际上,对那种把明清中国看成是“早期现代”的说法,她是持有怀疑态度的⑦;她多次反复提醒读者,这些女性在文学创作、文化教育、职业生涯和婚姻生活中,虽然在个人的层面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并没有在体制层面上对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关系提出 ( http://www.tecn.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高彦颐著:《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第135页。 ②参见高彦颐著:《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第72页,第179页🚔🦓。 ③参见[美]高彦颐著:《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第197负🏃🏻。 ④参见[美]高彦颐著🦹🏿♀️:《闺塾帅: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第180—183页。 ⑤参见[美]高彦颐著:《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第166—180页。 ⑥参见[美]高彦颐著:《闺塾师𓀍: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第4页。 ⑦参见[美]高彦颐著:《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第25—27页。
公开的挑战,相反却强化了“男女有别”这一儒家社会性别体系。不过,如果尊龙凯时娱乐由此以为这种女性文化正是传统毒害太深的明证,则肯定是高彦颐无法认同的,因为在她看来🔗,这恰好是源自儒家传统自身的有力发展🥸,这种传统“应被理解为一种建构的而不是自然的秩序,一种对社会变化有着回应的秩序”①。只要从具体的历史的情境出发🔕,并且不再把现代性视为对传统的否定,那么,从十七世纪“动静兼备、内外交融”的妇女生活中所看到的,将是中国传统最具活力的一面⛹🏼♀️,而且自有其逻辑和连贯性🏄🏼♀️,其发展轨迹甚至一直延续到现代②🧖♀️。 ( http://www.tecn.cn ) 高彦颐的论述,特别是她对妇女缠足的新见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但这并不妨碍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总的判断在学术界的扩散和引申。曼素恩(Susan Mann)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当可作为这一研究的续篇来看待③。虽然她对高彦颐尽可能淡化和抹煞明清易代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对社会的影响🙎🏽♀️🟩,着重从社会史的角度强调十七世纪性别关系变化的连续性这样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清军入关以及其后实行的国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妇女生活的轨迹,“标志着自晚明以来传统的破裂”,但是在试图“发现女性自己主体性的现象”👩🏿🍳,破除或消解“五四”妇女史观方面👨🏽,却与前者一脉相承。正如曼素恩自己所说的,十八世纪的中国😭,“在很多方面仍然承继和发展了高彦颐在她开创性工作中指出的在社会性别关系方面已有的变化趋势”,这种自晚明以来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晚期中华帝国两性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中国妇女在前近代的历史时期里经历的最最巨大的变化”④。由此看来🧑🏽🦲,曼素恩之所以把盛清时期的女性地位与其前后的晚明和十九世纪下半叶区别开来,无非是为了强调这一时期社会性别关系的独特性🧑🏼💻🥧,并把它视之为“中国妇女史上一个举世无双的时期”⑤👩🏻🦳。其间女性作家的声音更加响亮,与之前在许多方面被当作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源头的宋代形成了尖锐的对比;之后,“正是这些表达清晰的🤾🏻👩🏻🚒、受过教育的独立妇女,曾经如此热切地接受了20世纪初的革命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先驱”。⑥ ( http://www.tecn.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美]高彦颐著⚠️:《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第20—21页🚫👨🏿🏭。 ②Dorothy Ko.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296.另见中译本第24—25页;《“空间”志“家”——论明末清初妇女的生活空间》🤸♂️,台北《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第49—50页。 ( http://www.tecn.cn ) ③此为作者1997年英文著作的中译本书名🧑🎓,定宜庄🤵🏽♀️、颜宜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缀珍录——卜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第3页,第7—8负🎛,第25—26页。 ( http://www.tecn.cn ) ⑤[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第6—7页。 ⑥[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第25—26页💴💦,126—127页🪨,第284页🏌🏿♂️。 ( http://www.tecn.cn )
重多次强调的两种类型的近代经济增长方式💁🏼,即是参照了1991年费维凯(Albert Feurwerker)在美国亚洲学会的主席演讲中对中国近代早期经济史研究所做的相关论述①,后来经过王国斌🏆、魏丕信等学者的发挥后,所谓斯密型增长即与“近代早期中国”融为一体了。魏径直把这一时期称之为“近代中国”而略掉了其中的“早期”二字🤠,并认为这是“无法用‘近代时期’以外的其他词来加以命名的”。他指出🦡👲🏼: ( http://www.tecn.cn ) 谈到所谓的“亚当·斯密增长”,欧洲近代资本主义就是以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主要是以市场的扩大,销售的复杂性和极大的有效性、地区生产的专业化以及社会关系的货币化作为特征,而并不一定要求科学技术的显著革新📏,或是劳动者个体劳动力或经济基础单位劳动力的飞跃式增长🏄🏿🧜🏿♀️。因此,尽管不是所有的人都意识得到🚨,在某些对西方旧制时代的社会的研究曾定义为“亚当·斯密增长”的形式和结果,在中国和在其他的地方也存在,甚至是大量存在😍,而且早于,甚至远远早于可以仅仅涉及回应西方的范式💠。② ( http://www.tecn.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Albert Feurwerker👩🏻:“Presidential Address🪷:Questions about China’S EarlY Modern Economic History that I Wish I Could Answer”🧝♀️🖊,i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5,No.4,1991.按:吴承咧在近的研究中也放弃了⚀,“没有分工的市场”的旧说💂🏼♂️,认为“斯密动力”理论“可用以解释现代化以前社会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参见吴承明著🧱:《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第10页🪑。但是这一理解与费维凯人不相同,后者认为🤧,中田的斯密式增长足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的💇🏻♂️,此前则属于一种“广泛性成长”(extensive growth🧑🏻🎓,抑或粗放性增长)🚴♂️,而非“集约性增长”(intensive growth),即一种人均产出、人均收入以及总产出持续增长的现代现象,包括斯密型增长和库兹涅茨型增长,一般用“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表示。 ( http://www.tecn.cn ) ②[法]魏丕信:《近代中国与汉学》🚵🏽♠️。见《法国汉学》从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4页;第19—20页。 ( http://www.tecn.cn )
有意思的是👨🏻🦯,当年的魏特夫是从防洪灌溉之类的治水活动和大型公共工程的相互关系来建构其著名的东方专制主义理论的,而今的乐观论者也正是从类似的角度即从社会救济领域入手来给这个在中国大地上无所不在地飘荡了几千年的幽灵予以“平反”。早在1980年代初,魏丕信即在其名著《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一书中发现了“一抹有关救荒政策总面貌的令人拭目的光亮”🧙,一反“充斥在中国官僚著述中的深厚的悲观主义”和“根深蒂固的怀疑论传统”,对明清中国官僚制度作出积极向上的正面评价①。其后🧏🏿♀️👼🏽,他与王国斌等合作,对清代仓储系统等有关中国经济安全与社会保障的机构制度继续展开研究,结果惊讶地发现,与同时期的近代欧洲各国相比,清代国家政权不仅表现出一种独特而强烈的“家长式责任”(paternalistic responsibilities)和“家长式关怀”(paternalistic concern),总是“把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物质福利作为国家要解决的头等重大的问题”🍿,而且早在西欧各国成为近代福利国家之前,就已经实行了一系列复杂而有效的“保障人民起码生活权利的物质利益手段”②。进而言之👨🦲,十八世纪以来的中国国家政体建设并不是像一般学者声称的那样“长时问盲目地逐步走向消亡”,而是呈现出一种国家管理活动范围日益扩大的普遍的和不可逆转的倾向,其主要内容就是“走向行政操作的广泛系统化,监督和检察的严密化和制度化💆🏿,税收合理化,经济活动数据收集的新的系统化🦉、集中化🪙,以及一个日臻完善的刑法的建立”🔀。魏认为🐫,这是一种与近代欧洲并行发展♣️、殊途同归和相互呼应的倾向🍀,理应归于“广义的近代化”范畴③◾️❄️。王国斌的看法与此一致,他认为,如果不是仅仅以近代西方国家为标准而是深入比较国家完成特殊任务的具体能力,尊龙凯时娱乐就会发现,明清中国国家的表现有时会超越欧洲,而且中国的国家从事某些活动要比欧洲国家来得早,事实上从公元前三世纪起😠,中国就一直通过有组织的文官制度实施赋税征收👩🏿💼👨🏿💻、人口清查♡👮🏿,并逐渐形成一种为十九世纪前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难以想像的社会舆论和文化实践,也就是说✊🏽,明清中国的某些实际经验早于近代欧洲。故而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差异🌷,不过是“中国”与“欧洲”的不同,而非“传统”与“近代”的差异④。 ( http://www.tecn.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法]魏丕信著:《18世纪中围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②参见李伯重:《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与困际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新方向》,载魏丕信著:《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文版序第17—18页。另见 Pierre-Etienne Will & R.Bin Wong🤸🏼,Nourish the People:Yhe State CiviIian Granary S.vstem in China👨🏿💻,1650~1850,University of Michigan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1991✔️,PP.507—526. ( http://www.tecn.cn ) ③[法]魏丕信:《近代中国与汉学》🌨。见《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三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第22—24页。 ( http://www.tecn.cn ) ④王国斌著:《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254页。
但是,这两者之间通过礼仪话语建立起来的联系说到底还是十分脆弱的🧚🏼♂️。无论如何,早在马嘎尔尼来华之前的十八世纪中期——确切地说,是1760年🎋,所谓的清帝国就已经完成了其“征服”西部的伟业了,不管1793年乾隆帝给英王的那道举世闻名的敕谕是表现出了一种“固步自封、虚骄自大、闭关自守”的荒谬心态,还是仅仅对马嘎尔尼对其呈送给清廷的礼物所表现出来的狂妄态度的一种反应①,抑或是乾隆帝对其过往业绩的吹嘘和夸耀②🧑🏻🦯▶️,这一业绩毕竟已逐渐退隐为历史深处的背景了。再者,何伟亚对宾礼的强调🙅,也淡化乃至忽略了所谓“帝国构建”其内部的国家建设以及滨下所着重强调的对外贸易等内容,即如罗志田所言,宾礼在清代的制度建设之中不过处在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③。要是换一个思路,把研究的视野从十八世纪末期再向后推到十八世纪中期之前🤽🏻♀️,把清帝国在广阔的欧亚大陆腹地的活动从背景拉向前台,把研究的内容从对外贸易、礼仪性外交转向军事征服,并把这一军事政府与清帝国的国家建设联系起来,进而把它与另外两大帝国即“准噶尔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在这一地区的冲突视为竞争性的国家建设(state building)过程,那么,从这样一种史诗般的地缘政治竞争的“大游戏”(Great Game)中,尊龙凯时娱乐又会看到一幅什么样的历史图景呢这正是濮德培在其新作《中国向西进军⇢:清对中亚的征服》一书所要回答的问题。 ( http://www.tecn.cn ) 如果说以弗兰克为代表的“早期现代论”或“欧亚相似论”把十八世纪的中国经济置于世界历史的中心的话🥷👩🏼💻,濮德培则通过把清帝国视为十七、十八世纪中亚政治角逐中的重要力量和胜利者之一🥏,又把中亚视为欧亚世界体系的关键区域🖍,从而把清对中亚的所谓军事征服看成是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这是因为,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帝国的疆域规模🎩,也走上了一条与欧洲竞争性主权国家体系并行的国家建设之路,成为全球化进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还在准噶尔的蒙古帝国解体之后👩🏽🚒,与同时进至欧亚大陆核心地带的俄罗斯帝国通过谈判在其中的草原、沙漠和绿洲之上划定疆界,从而永久性地结束了游牧帝国的历史④🦸🏼♂️。至少在十八世纪中期🤵🏿♂️,中国👨❤️👨,准确地说是清帝国,不仅具有与同时期的欧洲大致相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人口行为𓀇、家庭结构、技术水平👩🏻🎨、经济组织🦜、商业发展👳🧔🏿、文化倾向以及生态压力等,也有了类似的“国家建设”和国家行为,还有了它自己的“殖民地”⑤😖。如此一来⛩,中国在拥有了更全面的“现代性”(或“早期现代性”)之后🏑👩🏻🦼,也应对中亚地区现代性的不发展负有不可忽视的责任🔸。濮德培就此强调🙍🏻♀️,就像那些批评现代化范式的学者指责帝国主义的殖民征服导致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落后一样,清帝国和俄罗斯对中亚的征服也严重 ( http://www.tecn.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美]何伟亚著:《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第190页。 ②参见Perter C.Perdue,China Marches West👮🏽♂️: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p.551. ③参见[美]何伟亚著🌟:《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译序第23页。 ④Pertel C.Perdue,China Marches West💆♂️: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pp.9—11. ⑤Perter C.Perdue,China Marchps West: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ja🦗,PP.536—542.
影响了该地区的人民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发展潜力🧑🏽💼;易言之,是中国和俄国这两个“‘现代’帝国”的扩张行动🤴,而非当地的内在特质,才造成了该地区在十九世纪的落后①。 ( http://www.tecn.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Perter C. Perdue, China katches West :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p.10.
与何伟亚一样,濮德培也将批评的矛头对准帝国/国家的二元论叙事,后者把亚洲地区的国家建设和民族构建都视为十九世纪对西方冲击之反应的衍生现象,把中国👏、印度和奥斯曼(the Ottomans)等称为“农业帝国”,以与欧洲1500年以来形成的早期现代国家或民族—国家区别开来。不同的是🐎,何伟亚从征服与扩张之中看到的是国家的帝国特征👅,濮德培则以其为轴心勾勒出了帝国的“国家特性”。其要点大致如下🕑:首先🦶,不能简单地用土地和人口的规模作为区分两者的标准,因为这并非国家的形成过程而只是其最终的结果🎣。如果把扩张本身作为共同的要素🌁🧑🏼🎄,就可以在当时均处于迅速扩张过程之中的满清国家和欧洲诸国之间找到可比性;对于寻求进一步扩大控制范围的统治者来说,他们面临着的是同样的问题,即如何建立同盟,如何调动资源🩺,如何防卫敌国。其次,人口的多样性或同质化(单一化)也不能支持这种区分🆎。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已经意识到,英国、法国等欧洲现代民族—国家在宗教、经济和社会传统方面具有根深蒂固的多元性,而所谓的东亚帝国☝🏼,其同质化的程度也比人们一度想象的要大得多。第三🧔🏿👷🏼,是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提出的“资本积累与强制的联姻”而非沃勒斯坦所说的对外贸易才是欧洲国家体系构建的主导力量🚺,因此后者从欧洲的分裂之中找到了推动欧洲征服世界的动力之源,却又以欧亚大陆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奢侈品贸易👷🏼,并未从根本上重构其内部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为理由,将这种动力之源仅仅限制在欧洲,把其他地区都纳入到“古代帝国”的名下💷,这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直至十八世纪中期以前,无论是东北各部落的统一,还是对中国本部的征服以及其后在中亚地区的扩张🧎➡️,满族统治者从一开始就动员和组织他们的社会以从事战争🤽,战争动员改变了国家的财政制度👩🏿⚕️、商业网络🎞、通讯技术👩🏿、粮食储备以及西北、华北乃至江南地区的地方社会🏋🏽♀️,其内部制度转型与疆域扩张、商业一体化始终相辅相成🧑🏻🏭🎹。于是👊🏻,第四🛴,其制度建设的目标或动机🦀,并不像王国斌等学者在研究清代仓储制度时发现的,仅仅是一种植根于儒家道德传统之上的对民众福利(welfare)的关怀——即尊龙凯时娱乐在前面所说的“老爸爸主义”,对军事因素(warfare)的考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帝国统治的不同阶段🤾🏼♀️,两者既相互依赖👩🎓,又各有侧重,但是在帝国扩张时期,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方面。中华帝国的这种安全考虑再一次使尊龙凯时娱乐不能在侵略性的西方和具有反军事倾向的中国之间作出根本上的区分。与此相关,第五🩰,从对前述他所谓的“文官制假定”(civilianization thesis)的质疑出发,他认为满清国家的“战略文化”(strategic culture)亦非纯粹的儒家式的防御性战略和与暴力之间的妥协倾向,而是它与另一种先发制人的战略相混合的产物。后者的含义就是“如果你希望和平🧎♂️➡️,那就准备战争”,故此被称为“parabellum”(“双排独木船”)。此种倾向在具有欧亚大陆腹地背景的清统治者那里表现更为明显🧑🍳,有时甚至走向种族灭绝主义。总之一句话👨🏽🏫,既非市场逻辑,亦非福利逻辑🗺,而是军事征服或国家安全,构成了清帝国国家建设的最主要的动力🏖,并因之泯灭了其与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国家体系之间的界限①。 ( http://www.tecn.cn ) 濮德培对国家建设中军事因素的重视,当然不只是为了显示清帝国的“国家特性”🥝,其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即他自己直接表明的⏲,是甘愿冒着得罪中国民族主义者的风险���对海峡两岸中国现代史学中深受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支配的主导性范式提出批评②。他既不同意把清朝与此前的明朝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其他王朝一起放在一个单一的👲🏽、连续的进化谱系之中,也不完全赞同前述“阿尔泰学派”将其与中国历史截然分开的做法🧑🏼🦰,而是试图将这两种倾向糅合在一起,从有形的物质疆界和无形的心理疆界两个方面🎽,对今同中国的“中华民族”和“多民族国家”的概念进行历史化的解构🤼♀️。他反复申述,并不存在二十世纪中国民族主义者一直主张的自古如此、确定不移的中国疆域,清帝国对西藏👱🏻🦎、蒙古和新疆等欧亚大陆腹地以及台湾等地的征服😊🧜🏻,既不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恢复和对地方分裂活动的遏制,也不是先前中国王朝统一事业的直线式的自然发展,更不是通向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这一所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链条中的一环,而实际上是一种重新界定中国国家特性的巨大突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宏伟大业🙄👩🏼⚖️,就连参与其事的满清统治精英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且未曾声称其 ( http://www.tecn.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以上概述,请参见Perter C.Perdue🧑🏼🤝🧑🏼,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pp.524—532👩❤️👩🧎♂️,pP.542—544➖🙎♀️,P.547.另见氏著:《中国的边界研究视角》,载[美]乔万尼·阿里吉(Giovanni Arrighi)等主编🏋️:《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第71—88页🧝🏽。 ( http://www.tecn.cn ) ②参见Petter C.Perdue,China Marches West: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PP.524—532, pp.1—4🙆🏼,P.519—520。 ( http://www.tecn.cn )
所占领的土地一直属于中国①。从另一方面来看,尽管满族统治者无法掩盖自己的外来征服者身份,而且还在婚姻政策、隔离居住🧑🏼🌾、宗教仪式特别是在八旗制度方面始终保持满族认同,但是出于王朝统治合法化的考虑,每当军事征服结束之后,又采取积极的文化工程(cultural work),举行一系列的公众仪式,如绘制舆图,南北巡游🫴🏽,勒石题铭🔗,用不同民族的语言就同一事件表达不同的文化意义,竭力在汉族和欧亚大陆腹地等各民族精英面前,有意识地把新与旧、内与外多种文化混合起来,统一到多元包容的帝国视野之中②;与此同时,清统治者又通过“积极的历史学生产”,编撰大量“方略”一类历史作品🤵🏼,对其军事征服行动作出重新解释,将这种独具满族特色的成就纳入到一种连续性的中国王朝合法性谱系之中③。依据濮德培的论述,这种“连续性的创造”或“传统的发明”掩盖了其与先前王朝本质上的差异和断裂,也成为主导后世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历史遗产,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只是清统治者所采用的一种文化动员的手段,旨在缓解紧随持续扩张而来的日趋多元的文化和民族之间的紧张与冲突,并与同一时期欧亚大陆上也在创造自身民族认同的对手进行竞争🧈,因此👷🏿,尽管十八世纪清帝国对西北征服大业的完成重组了满🐤💇🏻♂️、汉民族认同,为十九世纪后期中华民族的界定建立了基本的框架,却依然不过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临时性产物🕟。易言之,被中国民族主义者视为天经地义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是政治疆界,还是文化疆界🗡👱♀️,都是清朝统治者在十七至十八世纪中期持续的征服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这与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欧洲民族—国家并没有什么两样④。 ( http://www.tecn.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Perter C.Perdue🧑🦽,China Marches West💨:the O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pp.1—4,PP.335—336,PP.506—511,P.523. ( http://www.tecn.cn ) ②参见Perter c.Perdue,China Marches West: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PP.457—461🏄🏿♀️🧑🦼➡️, pp.337—338. ( http://www.tecn.cn ) ③参见Perter C.Perdue🔴,China Marches West👰🏽♀️🤴🏽: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P.461,P.507。 ④参见Perter C.Perdue🪼,China Marches West: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pp.506—507, pp.513—517,PP.544—546🐦⬛。 ( http://www.tec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