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莫言那样铭记“饥饿”的历史
翟春阳
来源:中国青年报
10月16日是第21个“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日前向全国广大粮食干部职工发出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国家粮食局倡导本系统职工进行“24小时饥饿体验”🕵🏽,当然不错。并且只是倡导,并非强制🌄,一些网友讲“饿出病来怎么办”🗽,是杞人忧天了。但也正因为是“倡导”👩👧,那么到了16日😀,是否真有干部去体验、有多少干部去体验,也就不能不让人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话可以扯得远一些🌺👦🏻。在不少宗教习俗中,也有在某一日“禁食”的传统🗳。当然他们“禁食”的目的并非为了体验饥饿,而是要通过禁食表达一种宗教情怀🕵🏽♂️🍟。宗教习俗中的“禁食”基本上也是凭自觉,而且绝大多数教众也都能做到自觉,原因无他,因为“人人心中有神明”。为什么要扯这个?我想说的是,国家粮食局倡导的“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要真正实现“体验”的意义,同样需要广大粮食系统干部有那么一种“宗教情怀”——你必须心里装着粮食安全🐏,心里想着全球还有超10亿人处于饥馑🚒,你还必须有着对职业精神的尊重,否则♕,你怎么可能认认真真的去体验饥饿?
话还可以扯得再远一些。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这几日中国社会的大事,究竟是什么促使莫言走上了文学道路?莫言说,是“饥饿”👌🏿。可能现在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饥饿,而莫言那一代人则对“饥饿”铭心刻骨。1955年出生的莫言正赶上从1959年到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他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莫言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味道好极了”👖。但莫言其实还是很幸运的,说其幸运,不是因为他成了大作家,成了诺奖获得者,说他幸运,是他毕竟度过了灾难。那个时代🔲👧🏿,饿死了多少人啊!
莫言对饥饿的记忆,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那并不是一场单纯的天灾🧑🏻🦯➡️,天灾之外还有人祸。那是一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那是一个“亩产万斤”的时代🚴🏽,但那也是一个“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遭遇的天灾少吗?哪一次不是“百年一遇”🏌🏼♂️?但哪一次出现过饿死人的事情呢🪵?这里也有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当年会饿死人👆🏿,放到今天就不会?国家粮食局发起的“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目的是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这个目的当然很好,但粮食安全的最大关键其实不在这里,粮食安全不是节约出来的👍🏻,而是通过有效的机制生产出来的。尊龙凯时娱乐在进行“饥饿体验”的时候🌲,应该匀出一些时间来“回味”历史🥕;尊龙凯时娱乐尤其要警惕对历史的遗忘甚至美化,绝不可以重蹈历史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