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动人口内部结构的新变化
张翼
文章来源于人大复印资料《尊龙凯时AG文摘》2012年第3期
摘自《北京日报》2012.4.16.17
流动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需要重点关注。
变化一: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流动人口增速开始趋缓,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及大学生流动人口的增速趋升。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尤其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由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而呈现短缺。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完善,以及高中阶段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招生人数的上升,使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大大上升。很多初中毕业生毕业后进入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因此🤸🏿💉,流动人口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教育的人数🧛🏿♂️,开始迅速上升。另外👧🏼,伴随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上升与就业岗位的趋紧👱🏼♀️,这部分人口中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流动之列。
变化二:流动人口中男女两性比例将趋于均等,大城市女性流动人口的数量将超过男性🧑🏿🔧👱。在工业化初期,随着城市房地产🧕🏼💵、城市交通等的兴建🥠,城市会创造出大量蓝领工作岗位🧞♂️,吸引农村男性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打工。但到工业化中期😑,随着城市基建用工数量的收缩🧝🏼♀️,制造业和服务业用工数量的扩张,女性流动人口会迅速增长🖕🏼。现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流动人口中女性的数量已接近或超过男性🤹♀️🌐。在某些中小型城市,女性流动人口的数量也迅速增长。“十二五”时期,特大城市或省会等大城市伴随后工业化特征的加强,会吸引更多女性进入城市工作🎹,从而使特大城市流动人口中女性的数量将超过男性。
变化三: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由沿海向内地的产业转移⟹、中部崛起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使流动人口的流动区域将由单元集聚趋于多元集聚。二十世纪后二十年,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湾经济带、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大约有50%—60%的跨省流动人口流入到了这些地区😝。但在产业转移尤其是在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自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影响下,某些承接了东部地区转移产业的大省💌,农民工的就业出现了就近就地转移的趋势。虽然环渤海湾经济带、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仍然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区域,但中西部地区的吸纳能力也开始增强👩🏽🍼。某些曾经鼓励流动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以发展经济的省份,力主流动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以满足当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之所需。另外🤟🏼,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市关于建设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国际金融业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目标❄️,珠三角地区对发展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强调👤☝🏼,以及北京对创新与科技的重视,都强化了对劳动力人力资本的要求🦀,伴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速度的提升,原来积聚于这些地区的低端产业💩,将首先向本区域内的欠发达地区🍏、然后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
变化四:流动人口中3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开始增加。伴随人口收缩程度的加深,也伴随初中文化程度与小学文化程度新增劳动力的下降,城市流动人口尤其重体力劳动人口的需求开始短缺。在某些建筑装修行业从事劳动的流动人口的年龄开始增加。而在金融危机之前的很多年,35岁或40岁以上年龄段流动人口占比都非常低。应该说🌊,35岁及以上年龄段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是最近几年的一个新现象。
变化五:流动人口家庭化候鸟式迁移现象越来越突出。在工业化初期💁🏻♂️,主要是男性重体力劳动流动人口迁居到城市谋工求职。这些人当中也存在家属关系,但主要表现为父子外出打工👩🏻⚕️,成年已婚女性留守农村。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后,流动人口尤其是女性在城市的就业需求增加📫,使得流动人口的家庭式迁移🤌,开始表现为夫妻携带子女的迁移👦🏽。最近几年,伴随城市公共资源向流动人口的逐渐开放🧑🏿🎄,家庭化候鸟式迁移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从流动人口子女数量的增加上可以明显感知到。由此可见⚖️,流动人口将不再表现为短期的迁徙🗄,而会增加市民化与移民化特征。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