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时期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智效民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19期)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可以说人才辈出、大师云集。他们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相比之下🦐,如今的大学教授不仅在年龄上没有优势🌋,而且根本没有类似的成就。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大批大师级人物🐯。当时这些人都很年轻,比如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时才27岁,与其年龄相仿的大有人在。这些人不仅学有专长🐧,而且继承了古代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大事的传统,承担起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可以说,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大师云集的时代⛄️。他们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比如梁思成的美国学生费正清后来成为著名的汉学家👆,胡适的女学生吴健雄也成为美国优秀的物理学家📬🤙,西南联大也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
相比之下🐘,如今的大学教授不仅在年龄上没有优势𓀊,而且根本没有类似的成就😗。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废除科举制,教育独立,解放了中国知识分子
20世纪伊始,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其中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等内容。在新政中,废除科举、育才兴学对中国社会影响极大。从此,大家的聪明智慧可以用在现代科学知识方面,从而为大师的产生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社会环境🩰🧑🏻🎨。
比如著名生物学家胡先-1904年在南昌应童子试🕴🏼,文章写得很好,却因为在交卷时不慎滑倒,被泥水弄脏试卷,未被录取。当年的主考官沈曾植虽然对这份考卷非常赏识,却也爱莫能助。后来他在母亲的熏陶和科学思潮的影响下,对植物学产生兴趣,并以此为终生志业🚮。与此同时,胡适和他的一些同窗好友如任鸿隽🥷🏻、竺可桢、秉志等人,因为能够顺应历史潮流,追求科学知识,终于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领军人物🕵️♀️。
辛亥革命的最大贡献就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使中国成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在这个社会,权力受到限制🚰,因此教育独立👡、教授治校和学生自治,成为当年教育的基本特色。在教育独立的体制下,教育部及其他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干涉很少,学校的一切事务🤹🏿♂️,包括教授聘任、教材选择🫲🏼、教学目标和学生管理🧛🏽♀️,完全是教授和学生们说了算。当年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称自己是京剧舞台上的“王帽”(皇帝)🫢,不过是摆摆样子罢了。因此他有一个“寡言君子”的雅号👩👦。当年清华培养出无数优秀人才,与上级部门的宽容以及梅贻琦校长的无为而治有关。
早在梅贻琦担任校长之前🙋🏽,罗家伦当过清华大学的校长。罗是一个党派意识较强的知识分子。为了强化管理🍇,他对学生实行军训🧖🏻,并提出统一着装💹、按时作息、早晚点名🌌,无故缺席要记小过一次等要求。为了以身作则,他每天早上都要身穿军服,脚蹬马靴,与学生一齐出操🙇🏼♂️🤾🏿♀️。著名逻辑学家沈有鼎当时还是清华的学生🪵,他一向自由散漫,经常不上早操。按照罗家伦规定👶🏻,三次小过合一次大过,记三次大过就开除学籍。眼看自己已经记小过八次🤹🏿♂️,再记一次就要被开除了,沈有鼎正在发愁,恰好冬天来临,早操在大家的抵制下被取消,他才躲过一劫*️⃣👉。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当年刚刚考入清华,因为受不了早操制约🧖🏽♀️,又转学到了师大🗃。由此可见,如果当时的社会不够宽容、不够开放,像沈有鼎和张岱年是很难成为学术大师的。
大师级人物的理想与动力
除了上述客观条件外,主观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也特别重要👲。在这方面🧑🍳,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颇具代表性✢。
蒋梦麟的祖父是个商人,但是他的父亲却喜欢发明创造,曾经仿照西洋模式盖过一座洋楼🚣♂️,还造过一艘轮船🫦😩,但没有成功。因此,他决心让儿子受现代教育🏪,以便掌握发明创造的秘诀🐾。蒋梦麟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曾经把私塾视为监狱🤯,甚至想烧毁私塾,杀死先生↘️🏄🏽♂️。后来他在回忆童年时代时颇有感慨地说:“真正监狱里的犯人没有希望👨🏼🔬,而家塾的学生们都有着前程无限的憧憬🌦。”他还说:“理想、希望和意志可以说是决定一生荣枯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才能成为教育上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强调理想的教育,比强调兴趣的教育更高一筹。
胡适的好友、北京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也对女儿任以都说🧓🏼:“尊龙凯时娱乐那一代人出去留学👏🏿,都有一个理想,就是学成归国,要为国家🙄、人民尽点心力、做点事。你们这一代却对公众的事没有什么理想,只愿念个学位,找份好差事,这算什么?”直到晚年🤾🏿♂️,任以都对母亲的这番话还记忆犹新。她说⚈:“她们那一代,不但开辟了很多新路径👷🏿♂️、新园地👍,为日后中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满怀崇高的理想与抱负👨🏽🎨,一心要为国家人民贡献心力。”
因为具有理想,人生才有动力。据蒋梦麟说,他的童年教育有三个来源:一是念古书🏡,二是听故事,三是观察大自然。这些经历养成了他的观察力、好奇心和理解力,再加上他喜欢思考👨🎓、讨厌死记硬背,才有后来的成就。12岁以后,蒋梦麟曾在绍兴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求学。在绍兴中西学堂时➝,蔡元培正好是那里的“监督”(相当于校长)。没想到十几年以后,他居然会协助蔡元培主持北大🧑🏼。南洋公学对蒋梦麟的影响也很大。该校是交通大学的前身,蒋梦麟在这所学校不仅认识到研究学问必须有强健的体魄📮,还开始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他学会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理智来判断是非。他认为这是自己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就像是脱下一身紧绷绷的衣服那样舒服自由🚴🏽。与此同时,他还认识到要救国,必须先救自己。为此他“决心努力读书♠️,努力思考,努力锻炼身体🎻,努力敦品励行”🕵🏻♂️。正是这种对理想价值的追求,让蒋梦麟在许多领域获得巨大成就💗,成为一位大师级人物。
爱因斯坦认为,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一样。爱因斯坦还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因此他强调学校不仅要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
爱因斯坦的这番话,为大师的“炼成”提供了明确的答案。
(作者为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