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二代”的婚恋难题
长子中🦫、朱力
来源:《人民论坛》2010年第4期
编辑引语🏖: 当前🧑🏼🍳,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20岁-30岁之间的“农二代”已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主体,数量达1亿人左右😣。如今,他们正处于婚恋的黄金年龄。从封闭的农村进入相对开放的城市😭,这一特定的人生经历将在诸多方面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道路和人生轨迹,特别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标准、择偶观念、婚姻观念、家庭观念及其相关的行为都会具有明显的冲击和影响,婚姻问题正成为影响农民工存在与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在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的大背景下🐈,他们的婚姻与爱情又遭遇着怎样的困境,这对他们的心态又会产生什么影响,正成为所在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
情感缺失背后的制度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婚姻存在障碍的背后是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政策后果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差异的结果,是各种权益的缺失🦬,是他们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享受不到应有国民待遇的结果
近年来,广大农民工的工资、就业、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等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并正在不断得到改善。然而,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另一面——情感生活迄今鲜为人知🦆。
现代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的冲击
择偶观念城市化。著名的现代化问题专家英克尔斯曾指出,城市经历对于现代性量度有很强的间接影响🧑🏼🍳, 也就是说,城市经历通过大众传媒、学校教育和工厂经历等对人的现代性产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受城里的新思想、新观念的濡染🙆🏼♀️,他们也开始学着城里人大胆追求理想对象,“舍得花钱培养感情”,会在重要的节日为心仪的姑娘送花,或者是约心仪的姑娘看电影、逛街,制造并享受浪漫的爱情感觉。他们更加渴望自由恋爱的婚姻模式👩🏽⚖️。
择偶标准多元化💜。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开始多种角度🐄、立体全面的考虑其择偶标准👸🏼,不再局限于传统农村“能过日子”、“勤劳”♝🙅🏻、“老实”这样简单的线性思维💦。他们的择偶标准已经开始多元化了➖:“谈得来”、“感情好”、“体贴”、“有共同语言”🍙▶️、“相貌俊”等现代择偶因素越来越受到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视。他们重视对方的个人品质和能力等个人条件,轻视家庭背景🤏🏻、政治成份等传统择偶标准🧺。
择偶方式市场化。随着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农村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加快,而日益发达的各种交通🧗🏻♀️、通讯设施也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由交往提供了方便💇🏼♂️。随着男女青年交往频率的增加和交往范围的扩大,自主选择的婚姻越来越多👩🎓, 介绍婚姻的“媒人”范畴也大大拓宽了:亲戚🐕🦺、朋友、打工时的同事、婚介所、报纸、杂志、电视台、广播电台🚵🏼♀️,甚至包括了因特网🤳🏿。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手机信息等也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交友平台,在这个虚拟社区里能够自由地进行情感交流。
择偶对象自主化👋🏿。传统婚姻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唯父母命是从,婚恋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双方父母态度的影响甚至是支配。新生代农民工则走出了农村相对封闭的生活生产状态,有了一定自由交往、接触的时机和条件↖️,对自立自主婚姻的追求日渐强烈,希望自己主宰自己的婚姻生活🤳🏿,把择偶看成是个体私人领域的事🪬,突出个人需求🧔🏿、个人幸福和个人价值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信奉“我的婚姻我作主”📁✶,在择偶中突出以个体的喜好为取向而不是以群体主要是大家庭的喜好为取向的现代化特征。
择偶区域扩大化。随着择偶方式市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区域大大延伸👨🏽🎓,婚姻圈突破了原来地缘和血缘关系的狭隘限制📯,只要双方情投意合🤾🏽♂️🌽,“一切皆有可能”🤦。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娶城里姑娘已不是天方夜谭,打工妹嫁“城里郎”也较常见。并且,不少新生代农民工与“打工妹”之间的相互吸引与结合不少是跨地区、跨越语言障碍、跨越习俗差异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背景下的男女恋爱结婚的机率越来越高,相互学习,优势互补🧛🏿。这也反映了群体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
总之,从上述可见,如果说传统社会婚姻缔结的主要目的是男方寻找传宗接代、女方寻找一个终生的依靠👎🏽, 那么现代社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婚姻已经突破了窠臼, 逐渐转向精神因素👨, 更加突出人品的吸引和具有共同的话题。
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困境
受职业限制找不到爱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尤其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方面几乎都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首选。在封闭的建筑工地和封闭的工厂里,他们“眼里只有尘土和沙石👓、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