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排行榜,谁忽悠谁?
姜 澎
文章来源于🧑🏫:《文汇报》,
大学排行榜越来越受到热捧👉,因为许多人包括一些理应是教育行家的大学管理者认为,挤上了排行榜🏌🏻,或者排名往前挪了一点,某所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就近了一步👳。大学排行榜真的是这么一个可靠🦢、可以信赖的标杆吗?
误会和将错就错
大学排行榜之设,最初只是为了帮高中生和他们的父母选学校🤛🏿;而今🧛🏻,“服务小册子”身价暴涨。
据介绍,2003年前,全球性的大学排行榜只有两种🧘🏽🧏🏻,其余都是各国给自己的大学排行。现在全球性排行榜增加了不少,有些排行榜编制得还算认真,有的则是一些学者的“游戏之作”𓀄。
但人们总过分看重包装而不去查看包装纸究竟裹着什么,或许因为浮躁轻率,或许因为想查看却不得其门而入⬜️,或许因为查看了也不明所以。不少国际研究显示🚵🏻♂️,许多高中生及其家长“相信”选读在排行榜上排名靠前的大学能给他们带来特别的利益👩🦽,影响今后的职业机会和人生质量🛑,这倒并非瞎猜,因为许多大公司、大机构也“相信”排名前列的大学的毕业生💭🙇🏿。于是,这些大学能收到更多的学生申请,优中选优;而且更容易吸引到各类捐赠和政府拨款🪫。如此这般,大学排名与大学利益直接关联,诸多教育行家尽管知道大学排行榜是个什么,但既然对自己有好处👩🍳,乐得将错就错🧞;如果自己的大学没能上榜、排位低了👩🏽🏭,则一边骂一边盼着“翻身”。总之在种种利益驱动下,大学排行榜的热度迅速上升🩸。
甚至,编制和发布大学排行榜,成了利益博弈的一种手段。2008年,欧盟启动“全球大学排名工程”☂️,因为欧洲的大学都在抱怨,他们在已有的几个有影响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远远低于实际水平”,好处让美国人占得太多。因此👩🏿🚒,在法国牵头倡议下🖋,为“提升欧洲大学的形象和竞争力”,欧盟投资110万欧元🧑🏿🦱,搞一个新的大学排名系统——虽然按照设想,这个排行榜不排名次✯,而根据各项指标进行优、良等的分组。当时💮,他们邀请了美国、亚洲和欧洲的150所大学参与,结果除了欧洲自己的,其他地区的大学都没兴趣。参与这个工程的一位教授在今年8月课题结题时说出感慨:“美国人👎🏽🧨、亚洲人对新的排名系统没兴趣,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排名本身存在一个悖论——‘所有人都因为被你骂了而爱你’……”何况这个排名明摆着要对欧洲的学校偏心眼,小骂大帮忙,还让人家陪着挨骂。
上榜就是“入流”👊🏽?
对大学排行榜,身为教育经济学家的世界银行高等教育专家组负责人贾米尔·萨尔米博士看得真切。在前几天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研讨会上,他指出🚷,综合性大学的排名🥼,不同机构有各自的标准;比如在几个知名度较高的排行榜中,上海交通大学的ARWU相对注重衡量大学的学术能力;《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榜单更注重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影响;西班牙高等教育部的WRWU较注重学校网络的浏览量🧑✈️🧑🎨;《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的那个则更像择校
指南……有一些有一定参考价值,所谓“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既然排行榜的标准不同💂🏽♂️、各有侧重,那么拿它们来“全面”地评价大学,结果当然不大可靠,以排名的位置来测量与所谓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也不妥当。萨尔米说🤥,全球大学排行榜受追捧的一个原因,是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想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却错把上榜、排名前后与之挂上了钩🚇🧖🏽♀️。他认为,这会使大学过分重视外界并不恰当的评价📮,而忽视了自己的正确定位。
萨尔米去年访问尼日利亚,听当地人说要在2020年前建成20所世界一流大学,而斯里兰卡也宣称将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预算🌄,以尽快建成至少1所世界一流大学……这些国家的人都很看重大学排行榜。可是似乎很少有人说起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人才、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管理等等;尤其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更会受到本国经济与政治形势等的重大影响。美国3.3%的GDP投入在高等教育上,学生人均经费超过5万美元,所以一个“世界500强大学”榜单上有151所美国的大学。
乱设指标更误导
不少新冒出来的大学排行榜,设了一些经济指标,明显有问题。萨米尔发现,它们不再是纯学术的排行榜🤟🏿,有的以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收入为指标🚶🏻,有的以毕业生的起薪为指标🚣🏼♂️,有的则按照每年的科研经费来排名……这其中,包括中国的一些排行榜🔞🛑。
萨尔米觉得荒唐🫄🏿,现在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没有一所会把毕业生的赚钱能力或者学校的赚钱能力作为追求指标👆;有人硬拿这些来做排行榜,是对大学使命的误解👋🏽。他说🧑🎓,有人以大学获得多少投资来排名,也很奇怪,在美国有很多投资高昂的学校,但看看这份名单◻️🥙,有几家跻身世界一流?
他指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确实有一些大家认可的指标,比如研究生比例——世界一流大学中🧸,哈佛大学的研究生比例为59%🌘,斯坦福大学为64%,麻省理工学院为60%🧁;国际学生比例——哈佛占19%,剑桥占18%;国际师资比例——加州理工占37%🥶,哈佛占30%,牛津占36%🤲,苏黎世理工占60%……而如果一定要加进些经济指标,那也应该是“生均经费”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