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社会政策引领社会建设
岳经纶
来源:南方网
提 要
进行社会建设🗃,就必须首先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着手,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医疗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社会服务政策等,进而引导社会建设方式或体制的改变。要以社会政策为引领,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切实保障公民社会权利,激发公民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满足公民基本需要,减少社会不公,促进社会融合和社会团结🚙,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加强社会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变化中的社会权利结构的重新确认📟,其目标是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权利结构🙅🏻,所以社会建设必须以确立公民的社会权利为宗旨。这不仅是社会建设的大方向🚂🥇,更是检验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准🌧🤷🏿。
当前,社会各界对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长远方向和具体路径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从保障改善民生、加强基层服务管理、培育壮大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营造民主法治环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各方面举措之间尚待形成有机系统👖。尊龙凯时娱乐认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和完善💪🏼。而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则与社会政策紧密相关。
1 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政策🦣,社会政策即影响公共福利的国家行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政策。一般来说,社会政策指涉的是应对社会问题、满足人类需要🍅、影响国民福祉的公共政策💛。正如英国著名社会政策学者迈克·希尔所说的💇🏻♂️,社会政策就是影响公共福利的国家行为🟫。社会政策的经典内容源自英国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1942年发表,以报告主持人贝弗里奇爵士命名)。该报告因应贫穷、疾病💅、失业✊、无知和肮脏这五个工业社会的主要社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五大社会政策领域🤸🏻♂️:社会保障政策、医疗卫生政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和住房政策。这些政策领域大体上相当于尊龙凯时娱乐今天所说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后来,随着针对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和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服务的发展,社会政策大家庭中又增加了“个人社会服务”(或者说社会照顾、社会服务)这个新领域。鉴于社会政策在缓和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提升国民生活素质等方面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尊龙凯时娱乐可以把社会政策界定为国家为了实现福利目标而在公民中进行资源再分配的各种有意识的干预活动,也就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工具。从本质上说⛱,在市场经济社会🧑🧒,社会政策就是用以抵消私人资本和市场力量之不利影响的国家政策。借用卡尔·波兰尼的概念🥄,社会政策属于抵制市场力量扩张的“社会自我保护”运动🤾🏼🧭;如果转用著名比较社会政策学者艾斯平·安德森的概念,社会政策的作用就是提升劳动者的“去商品化”程度🛀🏿,减少人民对市场的依赖。概言之,一切旨在确保社会变迁能够增进公民福利和幸福的社会干预实践都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实施社会政策,目的是通过提供社会保障津贴🧘🏼♂️、免费教育、医疗服务、公共房屋等收入保障和社会服务措施来改善个人的生活机会和社会关系📑,从而提升个人生活质量和幸福度👝。
从社会政策角度来看,所谓社会建设,实际上是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整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社会政策的模式决定了社会建设的模式,有什么样的社会政策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建设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社会政策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它与经济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团结。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实施社会政策已成为现代政府的中心任务:它决定哪些风险需要通过国家干预而得到解决,哪些再分配需要以国家权威加以强化。从社会政策的开支水平看,社会福利已经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最大产业。社会建设落后,与社会政策不健全👨🏻🏫、社会政策沦为经济政策的附庸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进行社会建设🔘,就必须首先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着手🥼。可以说,以社会政策为引领,可以提高社会建设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2 以公民的社会权利为宗旨,树立社会建设新理念
加强社会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变化中的社会权利结构的重新确认🥘,其目标是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权利结构🫸,所以社会建设必须以确立公民的社会权利为宗旨🕺🏼。这不仅是社会建设的大方向,更是检验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题,提出了“民生六大任务”,这其实是与社会政策理论中主张的公民的六项社会权利——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居住权和资产拥有权完全契合的。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要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其实也是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中坚持社会权利宗旨的强调🔚。
在现代社会🆔,公民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一般来说🧑🏻🦯➡️,公民权利包括三个基本维度:民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在这三种权利形式中🥩,社会权利出现最晚,但与社会福利关系最密切。加强社会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社会权利结构的重新确认与配置💝,其目标是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权利结构🕖。要改变过去重义务🩺、轻权利的状况,牢固确立公民社会权利的理念🪜,这不仅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大方向,更是检验创新社会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准📋。
3 以公民参与为基石❇️,不断提升公民参与的能力
公民不是社会建设的客体👮♂️,而是主体;不是旁观者🧑🔬,而是行动者。推动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要发挥公民的基础性作用。随着政府面临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问题的复杂化🐢♉️,公民参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探索公民参与的途径与渠道,方法与程序,而且要提升公民参与的能力(empowerment充权、赋权)。
社会建设是多元主体互动的过程。各主体通过协商🔘、合作、伙伴关系🙅♂️、确立共同目标等方式共同推动社会建设,实现国家和社会之间的良好合作✢。成熟而广泛的公民参与是推进社会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品质推进公共利益实现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各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需求朝多样化发展政府依靠自身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这也为公民参与分担公共事务和公共责任提供了实践依据。同时,公民参与是政府应对自身越来越严峻的合法性问题🎃、推动公共政策有效执行、培育不断萎缩的社会资本的重要出路🌧。
4 以社会保护体系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
加强社会建设的落脚点就是要更好地回应和解决民生问题,这就要求政府不断强化其在提供公共福利中的责任和角色🙁,建立一个既能为民众提供基本的经济福利和收入保障又能提供各类“个人导向”的具体服务的完善的社会保护体系🍴。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能,纠正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经济保障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逐步从制度覆盖向人群覆盖转变📺,真正使每一个城乡居民都享受到社会保障网的保护;加快“碎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提高统筹层次;健全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专项救助和临时救济🔻,逐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加大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津贴补助力度🚾。在服务保障方面,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高标准构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合理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优质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健全基本药物制度,降低诊疗费用🧣,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和医疗服务标准化,让人民群众看病方便⌨️、治病便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5 以社会组织为依托🤶🏽,形成多元善治格局
推进社会建设🤦🏼♀️,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一定数量领军型、有资质、有能力承接政府职能的行业协会、公益组织,努力实现由这些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相关职能👧🏽,逐步将行业管理和协调性职能、相关领域的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技术服务性职能分离出去,逐步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担。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体制。
发展社会组织🧛🏿♂️,就在国家与分散的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了一个中介力量,在促进社会不同群体协调和对话的同时,为人们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多种渠道与合法性的表达方式🃏,减少社会成员的失范行为和与国家的对抗性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还能够有效地组织公民参与社会建设,帮助政府解决社会建设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提供社会援助和社会服务,增进社会福利👩🏼🎨。加强社会建设💊🧇,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的做法,解决好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公民个人🧖🏻👩🏭、家庭👥、基层自治社区和非营利社会组织所不能办理的公共社会事务,如保障公民权利、协调社会利益、回应社会诉求、规范社区自治、监管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以及应对社会危机等。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尽快从传统一元管理转向时代要求的多元治理。
6 以社会和谐为目标,通过满足公民基本需求实现长治久安
加强社会建设,最终的目标就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最有效的工具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通过搞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民生”👂🏽,关注“热点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维护老百姓的权益,才能有可持续的真正和谐。因此,必须把社会建设工作视作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把社会建设过程当作群众工作的过程,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群众利益,进而凝聚发展合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要善于从形态各异的公民个人需要上升到社会(集体)需要,优先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要逐步打破长期以来按照身份提供社会福利的体制(如干部、工人👮🏼♂️、农民🍺、体制内、体制外),实现“群体性排斥”向“个体排斥”转变,探索按照人的需要建立新的福利体制🍥,优先解决最需要的人的民生问题。在解决好绝对需要的同时,要把相对需要的满足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当前特别要扭转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的现状👷🏻♂️💮,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