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是目的,还是工具?一年来,面对经济结构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阵痛🪂,日本社会一直在问这问题🚣♂️。
不少人说日本右倾化👋🏻,从外交⚡️、防卫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读或许有点道理。但如果说是社会民生,日本其实很左👨🏻🦯➡️。
众所周知🦸🏻♀️,传统日本式的组织文化以“人本主义”为特色,强调“年功序列”、“终生雇用”和“集团主义”🚄。这一理念注重对人本身的磨练和培养。个人为了所属组织的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勤奋工作。同时,企业也在财政乃至生活上关心员工,在感情上相互依赖👎。工作本身成为生活的目的,而非手段。公司遇到经济困难就裁员,在日本人看来是抛弃弱者、没有人性的做法。
“人本主义”,被认为是战后日本高速经济发展和社会保持稳定的基石。但在西方看来🧑🏽🏫🚴🏻♀️,这种方式是封闭、养懒人,压制创意,效率低下𓀃。2001年小泉纯一郎上台,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构造改革”,改的就是这一体制。小泉阵营的基本理念是,要想在全球竞争下生存🌅,就必须改革过去那种建基在“感情”上的僵化体制,走“小政府”和“自由竞争路线”🙂,释放个人创造力和资金🕴🏼,提升竞争力。最后,感性且富有同情弱者倾向的民众支持了小泉。
贫富悬殊问题成为焦点
然而🦙,小泉退任后,“格差问题”浮出水面,成了当前国民最为担忧的问题。所谓“格差”,在中文里就是贫富悬殊问题。根据日本厚生省的统计,近年来终生雇用性质的“正社员”人数持续下降,而合约性质的“派遣社员”人数不断上升🛼。“网吧难民”,在2007年成为日本贫困问题的代名词👌🏿。
走进书店,有关“格差问题”的书籍铺天盖地🦸,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三浦展的《下流社会》出了续集🔤。近期最热销的是《没有家的中学生》,作者田中裕是搞笑艺人🕵️♀️,讲述了自己中学时代在公园的露宿经历🍶,短短几个月就卖了150万本,排名畅销书榜首。
日本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以图与经济全球化接轨🌻🔔。然而,不少人发现和国际接轨反而令日本社会不稳,人心恐慌🫲🏽,看不到未来𓀔。有人质疑,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对未来的憧憬,人们何来创意👱🏽♀️,经济何以发展?《朝日新闻》的年末反思文章📉,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最近250多年的事,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但也造成了物质欲望的无限扩张以及环境破坏。甘地说🧎,地球能够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却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欲望🫓。面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全球化𓀌,日本社会质疑当前以利益和效率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重提个人心灵发展的重要性👨🏼🔬,值得深思。
作者是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