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社区建设存在的几个制约因素
夏建中
来源↖️👷🏼♀️: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
人文社区建设、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或者文明社区创建等👨🏻⚖️👩🦽➡️,其实质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个,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区文化建设。人文、精神、文明的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社区文化的建设上🫲🏽。
社区人文方面的建设内容包含物质条件和产品、社区团体或者组织、社区精神和居民行动四块基本内容。但现阶段这些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第一是与社区有关的硬件较弱,文化建设缺乏经费🦹🏿,活动场所小、少。这也是目前制约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影响因素🧙🏻♀️。不少民间组织的管理者都认为目前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没有办公场所。特别是处于城市中心地段的社区,房屋租金高🎲,制约了一些组织的发展和规模🐇。租金对于刚刚起步的社团组织来说是笔很大的开支➾,还有一些文体类组织,因为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很多活动无法实施,只能见缝插针地组织些👣🚣🏽♀️。因经费🛜🥈、场所等资源条件的限制,街道只能在社区社会组织上进行选择性服务管理🧑🏿🚀。
第二🙆🏻♂️,社区的相关社会组织发展不够。一些开展文明社区建设比较好的社区,多是社区社会组织比较多,也相当活跃,如北京西城区的广外街道。但是🩳,也有不少社区,文明建设方面的社会组织很少👩🏿🎨。一般来讲🙍♂️,社区社会组织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即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和生活服务,如最发达的上海市▪️,从事这三大领域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之和占整个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总数的四分之三。不过,在其他城市的社区👩❤️💋👨,相比较教育培训和文体活动类🪱,服务类就似乎要少些。一般来讲🗄,生活服务属于便民利民的微利服务,而教育培训基本上是属于市场化运作的性质。实践中,不少社区更愿意发展这两类社区,而这两类社区社会组织的“自助能力”也远远大于其他活动领域的社会组织。
第三,居民参与不平衡🧎。参与社团活动的成员老龄化倾向严重🧖🏽,且以女性居多🧑🏽🚀,平均文化程度偏低🕓,这是我国社区社会组织成员构成的基本状况。有关上海的调查显示🧑🏽🎤:社区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中🫰🏻,以女性居多,所占总人数比例约65%🧗🏼♂️,男性约35%;文化程度以高中为主🖇,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工作人员占总人数约60%,其次是大学文化程度(大专/本科)占约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约10%👨🎤🙇🏼。年龄构成方面🦇,从业人员多集中在45-60岁之间,占总人数约60%;其次是35-45岁之间🍐,占总人数约20%;35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从业者各占总人数的10%📔。发达地区尚且如此,不发达地区可想而知。
第四🧑🎤🧖🏽♀️,是社区人文精神的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区开展的文体活动多,主要是蹦蹦跳跳,但是,主流价值观、“思想道德”方面的声音少且弱😩。另一方面是观念性的文化活动多于制度性的文化建设🐝,如居民在社区规范⛓🤚🏼、规约的建设、制定方面很少。
为此,文明创建工作,建立创新模式、完善文明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非常重要。社区工作很多都是政府推动的🤹♀️🏡,政府不推动,有些能继续发展🗂,有些就不一定了🟥。是从下而上还是从上而下?这差别很大,是两个思路。从上到下是政府推动🧑🏻🌾,从上级下来,下文件、精神🔏、措施、支持的力度等等。从下往上,应当是居民自发的,其实这方面有很多。社区居民有这种自身的需求,怎么启发他们👩🏽,让他们更多地来组织参与?让政府给一些帮助和扶持🛡,更省力一些🤰🏽。因为是居民自发的,长效性更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