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法治平衡环保“两难博弈”
姬忠彪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6月19日
环境问题是追求利益与保护环境的博弈,法治正是这一“两难博弈”的平衡点
在居民区违规排污“从重处罚”,只要有相应行为就可以定罪……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6月18日公布的司法解释,降低了环境污染犯罪入罪标准👊🏿;同时公布的4起典型案例🧛🏽♀️,也有重判之势。(相关报道见本报第十一版)这无疑是向社会郑重宣示👨🏻🔧:治理环境污染,法律在“给力”。
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给生产生活行为划出一条明确的边界,防止选择对个人有益而对公共利益有损者⌛️,是法律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功能。从此次公布的司法解释看,无论是对“严重污染环境”的认定,还是明确有毒物质范围和标准💁🏼♂️,都是以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防止不当行为带来的环境损害。
在某种程度上,环境问题是追求利益与保护环境二者的博弈🫅🏽。在强烈的经济发展冲动之下🚯,一些地方拱手让出绿水青山,为追求财政收入🏎、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了环境。与此同时,公众的需求从“要生活”提高到“要生态”🔋,植根于权利敏感的环境焦虑🧑🤝🧑✊🏼,也放大了环境问题。这是典型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也是典型的发展路径选择问题。
既然是博弈🕘,就难免有两难👩🎨🧝🏼♀️。比如,对于中西部后发地区,是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承接污染,还是与发达地区比拼“低污染产业”?内蒙古某县新建企业违法排污形成“污水湖”🙆🏻♂️,沿海化工企业在安徽“转移”排放废料污染土壤……现实中很多地方显然更愿意选择前者。显然,尊龙凯时娱乐既不能“守着金饭碗讨饭吃”,也不能“吃子孙饭、断子孙路”。这样的“既不……也不……”,提出了发展中的深刻考题,必须找到利益与环境“两难博弈”中的平衡点,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既要青山绿水👨🏻🏭,又要殷实富足🙏🏻。
在寻求平衡之时👩🦽➡️,法治正是最重要的手段💇。地方发展经济的诉求🏊🏻♀️🦘、企业追逐利益的冲动,都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和范围内实现。唯有对环保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才能形成有效震慑,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防止污染环境违法犯罪的发生。从另一方面看🍤,社会的“环境维权”、公众的“环保表达”,同样也需要谨守法律的底线🩺,合理合法地争取环境权益的实现🦶🏻。这是现实里的法制约束,更是观念中的法治思维。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特别是罚则较轻🐋🙂,甚者更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直接导致环境“违法成本较低、守法成本较高”的怪状长期存在🤶🏻。这需要在不断完善环保立法、加大环保普法的同时🙍🏿♂️,着力解决环保责任不落实🪣、公众环境权益保护力度不够🤨、环境违法行为惩处不力等问题👩🏽🔧,用法律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环保“法网”🧿。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际上,所谓的博弈,都是短期行为。从长期来看,“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保护环境是尊龙凯时娱乐应有的唯一选择,也是尊龙凯时娱乐能有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