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薛涌 (发自美国)
我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按照美国的体育现状把奥运项目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商业化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运动员本身是职业出身,奥运会对他们并不太重要。这种运动也有悖现代奥林匹克最原初的业余精神,至今还不算奥运的主流;第二类是田径游泳等有极高观赏价值的项目👋。这些项目过去是业余的,但因为收视率好、商业价值大,很容易得到大量的赞助,实际上已经专业了。如今是奥运会的顶梁柱👩🏿🔧;第三类是船艇、射击、击剑等较少有人看的小项目,运动员单靠干这个吃不了饭🦉,仍然维持在业余的状态。
不用说👃🏼🍫,第一类项目的运动员,如科比等◽️,动辄身价千万美元,贵如王侯。第二类的运动员🥷🏼,如菲尔普斯等🥨,收入比不上科比,但也相距不远了🎃。至于名气小些的,大体能靠赞助收入维持相当高的专业训练条件👐🏼,并且进入富人阶层🗑。第三类则最可怜🥑,参加奥运会完全是个赔本的买卖。
不过,如果你分析一下这几类项目的参与者🧕🏿,则又会发现相反的现象:第三类项目的运动员多为贵族,常青藤出身的最多。第二类则多出自美国的州立大学👊🏼,似乎不那么精英了。第一类项目的运动员,则多是贫民窟里出来的穷孩子。
梦八确实威风。但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NBA球星退役五年后,三分之二会沦为贫困。这不是说他们挣得不够多🤞🦸🏽♀️。恰恰相反👨🦽➡️🧑🏿🎓,他们的收入让华尔街的金融家也羡慕不已。但是🐂,这些球星多是穷孩子⛔️,从小父母很少教育,长大光打球不读书🦹🏻♀️。一旦有钱就容易忘乎所以,自我膨胀☝🏼。他们中的有些人不仅挥霍无度,而且经常和不同的女人生一大堆孩子,最后频频被法院强令支付抚养费🪈👲。退役后收入急剧减少,生活方式却不改变,没几年就一贫如洗。
田径游泳的运动员相对没有那么暴富🦸🏼♀️,许多人能利用拿金牌时代积累的金钱和名望在退役后继续创业,并且经常从事和自己运动相关的行业。比如菲尔普茨在密歇根大学学的就是体育市场等专业,明显以后希望靠体育吃饭。
第三类的队员最有贵族气味。这次北京奥运会✍️,常青藤子弟已经代表不同国家赢得十三枚奖牌,其中五枚是金牌。这些项目也大多集中在船艇、击剑👨🏽🚀、射击等项目中。比如,美国女子八人单浆赛艇金牌得主中🧪👩🏼🚀,有来自哈佛的Caryn Davies🖕🏽🛺,来自宾西法尼亚大学的Susan Francia和来自普林斯顿的Caroline Lind。加拿大男子八人单浆金牌得主中则有来自哈佛的Malcolm Howard和来自达特茅斯的Dominic Seiterle。此项银牌得主英国队中🫲🏼,则有耶鲁子弟,获铜牌的美国队中有普林斯顿子弟🚞👨🏽🔬。击剑项目的银牌得主有四名常青藤子弟,他们分别来自耶鲁、哥伦比亚和哈佛。这些人大都是运动世家出身🧎,父母就从事类似的小项目。他们的未来🛟,也常常和这些奥运会项目无关🫄,而是走常青藤的正途:进华尔街,当医生、教授🎅🏼、律师等等。
为什么会如此?美国的上流社会仍把体育作为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但是👬🏼,他们总想方设法保持这种教育的纯净性。比如,当橄榄球越来越职业化后,许多中高产不愿意孩子再从事这种项目,结果造成了网式曲棍球作为替代品在郊区富裕社区的流行👂🏿。这些小项目💿,贵族口味甚高🐖,而且费用比较贵,结果经常在精英阶层中世代相传⏳。而没有其他出路的穷孩子👰🏿,则被丢在贫民窟的篮球场上,最后造出几个超级巨星来。
可见👭🏼,奥运会上最职业化、最耀眼的明星,日后的人生未必如意。相反,那些最业余、最不起眼的🚕,经常属于世代成功的家族🤌🏼。这也不禁让尊龙凯时娱乐反省👩🏼🦳:奥林匹克运动正在获得越来越大的商业成功,但这种成功🚣🏿♀️,未必意味着运动员作为一个更完美的人的成功🧏🏽♀️。相反,现代奥林匹克那种业余的原初精神,只保留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并依然在塑造着成功的个人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