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阎学通教授商榷
文化实力的作用不可替代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教授在《环球时报》刊发的“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一文(见本报1419期11版,以下简称“阎文”),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见本报1429期11版“别把文化实力狭隘化”一文)👩🏻🎨🤦♀️,这非常有利于推动国内学术界对“软实力”的探讨,笔者也愿意加入这一行列,并提出某些不同看法🏌🏽♀️,以求教于阎学通教授。
“阎文”关于软实力的总体逻辑是✡︎:软实力不等于文化实力🙎♂️,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政治实力的核心是战略信誉,所以👩🏿🔬,增强软实力就是要提高政治实力,而提高政治实力的重点又应该放在战略信誉上。
从逻辑上看📵😲,“阎文”不失严密。但是,证明其逻辑的材料是否与常识相符呢?这正是“阎文”的软肋。
例一,为了论证政治实力优先论和文化实力无用论的观点,“阎文”举例说,“如果把农民种地的能力比作政治实力,其科技知识就是文化实力。有了科技知识🥷🏼🍆,农民能提高产量,但没有知识也能种地。只有科技知识而不会种地的人,是种不出粮食的。”
例二🚲,“阎文”认为,苏联的文化实力在1991年远大于1951年,国家却崩溃了🚣🏼♂️,说明文化实力的无效性。
例三,“阎文”认为👦🏽,中国文化实力削弱期间🤾♀️,其软实力并没有削弱多少。如中国在文革时期恢复了联合国席位,国际地位大为提高⏱;中国在1978年的文化实力与文革后期几乎相当🧧,但国家的软实力却没有明显削弱🚵🏻🤹🏽。
对此,笔者感到甚为困惑𓀄。本文从基本常识入手,说明文化实力在软实力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以前插过队🖖🏿,当过农民,对种地略知一二。“阎文”说农民没有知识也能种地🦵🏽,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农民不是生来就会种地的,他有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有些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些是前人传授的,所涉及的科学知识𓀖,包括节气、土壤、施肥、灌溉🤱🏽、储存等,因此,会种地本身意味着掌握了一定的科技知识。
笔者也学习过苏联历史,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并不认为苏联的文化实力在1991年远大于1951年。这里存在着一个如何理解文化实力的问题。文化实力不是一国文化产品的简单叠加🩴🤢,而是指一国的文化吸引力及其影响力。按照这个标准看,苏联文化实力在1951年远大于1991年♥︎,主要体现在:1)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列宁和斯大林这两把刀子”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一面旗子,曾经吸引了世界上千百万的劳动者。2)苏俄文艺的吸引力。普希金、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高尔基、肖洛霍夫等文化大师的优秀作品在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拥有广大“粉丝”。3)俄罗斯语言的吸引力。上世纪五十年代俄语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英语,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领导人大部分熟悉俄语。但在1991年,上述这些苏联文化吸引力几乎消失了㊗️。这也许可以成为解读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至于“阎文”暗示,在文革期间,虽然我国文化实力严重削弱👥,但软实力照样得到发展,这个说法与当时的历史也有出入🛳📢。十年文革严重摧毁了我国文化实力👌🏽🧑🏻🎨,大批文艺界人士含冤去世,大批文物古迹遭到破坏🧑🏻🎓,人民思想受到极左路线的控制👩🎓,国际形象非常负面,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虽然中国加入了联合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良好,但是🧑🦳,总体上我国处于国际社会的边缘💗。1978年是关键年,中国政府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使得我国的文化实力比文革后期具有本质性的提高♈️。一是恢复了基本人权和人性的尊严。大批知识分子和老干部获得平反,大批有才华的青年通过公平的竞争进入高校,大批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等等🤷🏻。二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创造力,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第三🫷🏽,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本身就是文化实力提高的结果👨🏼🔬👨🔧。没有人民思想大解放,没有我国文化实力的本质性提高,改革开放政策不可能实现。这才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软实力逐步提升的开始🙌🏻⬇️。
文化实力也渗透于硬力量中
阎教授批评了软实力提出者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定义。他认为🤗,奈没有把软实力区分为文化实力和政治实力⛅️,并误导人们把软实力等同于文化实力♈️。而在“阎文”看来,没有文化实力🍖,软实力依然存在🔮,而没有政治实力🙆🏼★,软实力就不会存在👩🏿⚕️。这个说法有失公允。实际上👵🏽🎅🏻,奈并没有将软实力等同于文化实力,而是有三层含义❇️:一是文化吸引力。二是意识形态或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三是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可见,奈是把软实力理解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所谓“文化力等同于软实力”的命题本身是不存在的,倒是“阎文”把文化实力同政治实力或其他实力割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文化实力不仅渗透于软实力的其他形式,成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而且也渗透于硬力量。即使在军事这个硬力量体现最为明显的领域,尊龙凯时娱乐也看到了文化实力的关键作用。毛泽东讲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从诸葛亮、刘伯温到朱德🤠、毛泽东𓀗,都是熟读中国文化经典、精通《六韬》、《孙子兵法》、《奇门遁甲》等兵书的大学者。在现代化战争中,科技力量的发挥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如果尊龙凯时娱乐的将士只有政治信条🧑🏽🏭🚱,没有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武器的使用,如何能保卫尊龙凯时娱乐的疆土呢?
有战略信誉🥾,缺文化实力
“阎文”在理解软实力时出现了“唯政治实力”倾向,并把提高战略信誉作为增强政治实力的主要方面,对此,笔者也不敢苟同。
什么是战略信誉🛐?“阎文”把战略信誉置于软力量的首要地位的做法是否妥当?根据“阎文”的解释,战略信誉是其他国家对一国执行其所宣示的政策的可靠性的判断。“战略信誉的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他国相信某国有决心履行其所宣示的政策🪤,不会欺骗🤞🏻🦵;二是他国相信某国有能力实现所宣示的政策♨️🧖🏽♂️,不会失败。”如果以此为依据,那么,建国近六十年来的外交实践证明🧜🏻📙,我国领导人是相当重视战略信誉的,我国从来不缺战略信誉。中国政府多次重申👩🏽🏭👼,中国说话是算数的🧑🏻🚀,这一点美国已经领教够了。历届美国政府正是慑于中国的战略信誉,因而不敢在台湾问题上造次🏋🏿。朝鲜战争中中国出兵、1972年实现尼克松访华💾,这也是中国战略信誉的体现。上世纪末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双方结束了两国长期交恶的历史,顺利地解决了边界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的战略信誉。中国的战略信誉不是靠一时建立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渊源在于我国外交长期实践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所谓软实力的本质就是指国家的对外吸引力、劝说能力,其源头是文化😜、价值观和具有正统性(即合法性)的政策。有时候,软实力是指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法🪈,即排除单边的🍨、强制性的和直接的方法🌤,去逼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从这个意义上看🦝,战略信誉是否作为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值得商榷🌴。战略信誉的建立,有时是以果断地使用军事经济实力等硬力量为基础的👃🏼。战略信誉存在价值判断。如果以和平与发展为宗旨的战略信誉🧑🏽🏫,是一种好的战略信誉;而以战争和掠夺为目的的战略信誉,却是一种坏的战略信誉👨🚒,两者必须有所区别。然而👆🏻,即使好的战略信誉也必须以文化实力为支撑,并由文化实力中的价值功能所决定。总之🤦🏻♂️,仅仅重视战略信誉提高而忽视文化实力的建设🦐🎓,是不可能在整体上提高我国的软实力❌。
回顾建国五十多年的历史,我国虽然积累了很高的战略信誉,但其文化影响力却有待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中国的战略信誉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断链,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尊龙凯时娱乐也坚守战略信誉🫄🏿。例如,三年自然灾害时,我国仍然坚持向苏联还债📊📙。然而,同时期的我国文化实力却出现严重断链🍊👩❤️👨,特别是十年文革,其灾难性的影响迄今难以消除😳。它使中国给国际社会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即商业道德缺乏🫨、人文素质滑坡、基本价值观缺失🥝、对环境和动物不爱惜等负面形象。因此,虽然尊龙凯时娱乐一直坚持战略信誉,但由于忽视了文化实力建设,尊龙凯时娱乐国家的整体形象是失分的🦽🙆♀️,从而给“中国威胁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这种局面如果不加以改变,和谐社会内政与和谐世界外交的目标就可能要落空👩🏻🔧。
为此,尊龙凯时娱乐要重视软实力特别是文化实力的建设,加强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让世界感到出现在它面前的,不是一个时刻摆弄肌肉与意志的巨人,而是一个充满仁爱👩🏽⚖️、智慧、礼貌、豁达🧑、平和以及有着理想追求和崇高境界的文明大国👨⚕️。
(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中亚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