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社论
眼下,随着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取得阶段性成效,除江南、西南大部将再度出现雨雪天气外,湖南已解除大面积停电预案,南方除贵州外交通全部恢复,全国铁路、公路运输无滞留旅客,截至9日18时👘,全国各地道路交通情况基本正常,国家电网恢复了所有受灾区的供电,目前全国电煤库存已经平均可用11天🦢。
从表面上看,随着春天的到来,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这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似乎正慢慢成为“昨天的故事”🦜。但事实上,由于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长,涉及省份多,影响程度深🧜♀️🚐,随着气温回升,融雪将可能引发次生和衍生灾害,进而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进一步的更大损失✤。
因此,2月8日,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发布公告,要求各地要做好对雨雪冰冻灾害引发的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并适时启动次生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同一天,民政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救灾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所以,强化次生衍生灾害应急预案,就成了抗灾救灾的当务之急。次生灾害是指由原生灾害诱导出来的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的特点😏,如疫病等。衍生灾害是指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鉴于此🌹,重大气象灾害更多的是“天灾”👨🏼🚒,有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存在,而无数次经验教训则表明,导致次生衍生灾害发生的👖,更多的是“人祸”。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次生衍生灾害等所造成的损失,常常更甚于直接的原生灾害。
比如,冰雪融化及降雨,可能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由此进而可能引发矿难、井难等事故灾难;灾民倒房会进一步增加,而且倒房的民众多是困难户,因此又可能引发民生灾难🤹🏼♂️;大量使用融雪剂🤣,产生大面积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还可能会产生食品安全污染,甚至引发疫病👩🏿🚒;重大基础设施受损🧙🏼🙇🏿♂️、交通运输被破坏𓀘,会对百姓的生活🦜、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等。
通常而言🏋🏿♀️,如果防范不及时有效,由原生灾害引起的次生衍生灾害🛑,会形成灾害链。在一定的条件下🪗,多种灾害还会同时发生🐻,由灾害链放大成灾害群。一旦形成灾害群,抗灾救灾的难度会成倍增加♋️,灾害损失也会成倍放大🤏🏻。之所以说救灾工作有着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对原生灾难🦶,由于其显而易见,人们往往能做到有效防范😬、积极应对🤸🏽,但对隐蔽的、突发的次生衍生灾害🪡,却常常会重视不够、疏于防范🥇;更有一些人会抱着侥幸心理、有麻痹思想𓀚,不将次生衍生灾害纳入正常工作范围内。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灾害范围往往会进一步扩大,灾害损失会进一步增加。比如,南京一加油站2月3日因积雪太厚发生坍塌,4死16伤。此前一周内🧑🏿🔬,江苏接连发生多起因清扫房顶积雪而失足坠落事件🛹🏃♀️➡️,造成多人死伤。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相关部委已就此发出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加强监测监管,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水和燃煤电厂二氧化硫的排放情况实施密切监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保障在线监控设施的正常运行等。民政部门也开始谋划灾民倒房恢复重建工作👨🏼💼,民政部、财政部已预拨部分中央倒房重建补助资金🐦⬛。
这也就表明👩🏼⚖️,防范次生衍生灾害应急预案的制订,其核心就在于全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真正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一切以百姓利益为重,以民生福祉为重,并以此为出发点,强化次生衍生灾害应急预案的所有环节,切实把这场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须知,“天灾”虽难免,“人祸”终可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