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让80后“啃老”成为普遍现象?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调查结果显示👳,57%的80后年轻人,年薪收入在5万元以下💂🏿♂️👍🏼,也就是说过半数的80后月收入低于4000元♈️,在城市工薪族中属于偏低的水平。而在未来3年的预期中,表示会有“啃老”行为的80后年轻人为54%。( 《广州日报》)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传家观念🧕🏽。从某种程度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一种投资,到达一定阶段后就可以收到回报。但时至今日,这一观念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坦白来讲💂🏼♂️,没有多少人愿意“啃老”,但又不得不“啃老”♟🙇🏽。没有拿得出手的能力和学历,工资低的工作不愿意干🫳🏽,工资高的活儿又胜任不了👨🏻🍳。正是在这样的“挑剔”中,许多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80后慢慢地变成了“啃老族”📺。
当然,“啃老”现象的存在🙋🏿♀️,不能仅仅归罪于年轻人自身🥥,爹妈的“甘心被啃”往往也是一大不可忽略的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生为儿为女,无怨无悔”是多数父母坚守的信条。父母只要有经济条件,通常很愿意帮助子女🚐。在这种“再苦不能苦孩子”观念的影响下✋🏻,孩子不仅无法在精神上“断奶”,经济上更是难以独立🧿🧚🏻♀️。
当然🫅,“啃老”现象如此普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如果在20年前的今天😯,你问一个北大学子的抱负,他一定会回答你“我将为祖国强大而奋斗终生”;如果你问10年前的北大学生🫘,他会回答“我将成立中国的微软公司,一定会超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而今天的北大学子⛽️🧵,其抱负却转变成尽早在北京拥有自己的房子,这样父母来京自己就不会太囧……
因为房子,害怕失业;因为房子,不敢创业;因为房子💴,不得不“啃老”……这就是当今80后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在房价疯涨的今天,一年的努力🤸🏽♂️🛌🏻,不吃不喝也买不起一个厕所🌵,这不是一个冷笑话🙅🏿♀️,没车没房的“裸婚”听上去是浪漫,但更多的还是凄凉🏠。在房地产市场刚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掏钱的基本只能是爹妈👷🏿♂️。大家怀揣着爸妈辛苦攒下来的钱🫅🏿🏄🏻♂️,抱着“再不买以后更贵”的恐慌心理急着进入房市⚠️。到底是“啃老”买房托起高房价还是高房价逼迫年轻人去“啃老”买房,已经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说不清楚了。
社会中不同层次人群之间的流动,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特别是收入、地位等较低的群体成员向更高层次的流动越活跃、通道越畅通,社会往往才能越有活力。然而,当80后的大部分精力和财力都被绑架在了一个叫“房子”的疯狂过山车上,年轻人向上的梦想空间正慢慢变得逼仄。
俨然,“啃老”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在“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下,正在成为社会脊梁的“80后”们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减轻生活压力🖋,不仅是青年人的现实要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