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蚁族"👧🏽:"弱小强者"如何成长为"大象"
徐栩
在五彩斑斓的都市中😩,这样一个群体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但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相对低端的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他们的平均年龄集中在22至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一代;他们生活在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
这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这个群体又被称为“蚁族”。北京大学博士后廉思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后,在主编的《蚁族》一书中写道🧎♀️➡️:他们是继农民🚣🏽♂️、农民工和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由于像蚂蚁一样具有较高的智商👳🏿,过着群居生活,“蚁族”由此得名🔙。
环望尊龙凯时娱乐每个人的左右,都有着“蚁族”的身影。他们没有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在大城市的边缘,希翼有朝一日能成长为“大象”👇🏼。然而🧜🏻♂️,从“蚁族”到“大象”的路并不好走,褪去了天之骄子的华丽外衣,这些80后大学生的梦想逐渐归于现实🈹。
“蚁族”的真实生活
2007年7月,还有一年大学毕业的小周从成都来到合肥。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小周很快在安徽省立儿童医院后面的巷子里安置了自己在合肥的第一个“家”🧛🏽,每月房租150元🧖🏼♀️🪙,水电费加起来不超过200元。这个位于市中心的“城中村”虽然价格便宜,但一个小院子里生活了十几口人,只有一个卫生间,处处充满了不便。两个月后🫅,小周和同学搬到了相对偏远的板桥👨🏽🔧🎚,两室一厅一卫的房子每月要付450元的房租。两年过去了🖐🏽,小周从当年的“城中村”搬到了青年小区,从北二环的亲戚家搬到嘉河苑,从南园新村搬到港澳花园,从科大的校园宿舍搬到桐江小区……,成了名副其实的“搬王”😋。
伴随数十次搬家的,是换工作🆑。毕业至今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小周已经换了三次工作🧑🏼🚒,从最初的每月600元到现在的2000元🐻,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回望或深或浅的脚印,小周感慨✒️:一个城市最美的莫过于每一盏霓虹灯。不定的漂泊感让她千万次地呼喊“我想有个家!”现在,她只想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向梦想中的生活不断靠近:有个单身公寓🧑🦯➡️,有辆小车……
如小周一样的80后大学生,并非少数。北京大学博士后廉思负责的课题组历时2年✌🏻👨👩👧👧,深入北京唐家岭、小月河等大学毕业生聚集村⌨️👨🏿🚒,经过大量的个案调研与546份有效问卷的统计,认为“蚁族”群体的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以毕业5年内的大学毕业生为主,税前月平均收入主要集中在1000~2500元。同时😥,“蚁族”的基本生活消费相对较低,每月的房租平均为377元,饭费为529元🍟,月均花费总计1676元。多数被调查者都处于收支平衡或略有结余的状态🦸♂️。
廉思将这群人的生存状态撰写成专著《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