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彰泛滥之忧
夏学銮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表彰泛滥到什么程度?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至2009年,全国共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万8千多个🏝👩🏽🦳,其中保留项目4218个🟨,总撤销率超过97%🤙🏻。
评比表彰活动泛滥是社会浮躁喧嚣的表现。当今之人,不修仁义道德,只求虚名浮利🧐🫓,言必称利💆🏽♀️,行必求福,是社会浮躁-喧嚣的典型表现🎶。浮躁喧嚣的社会造就了评比表彰的泛滥🧘🏽♂️,评比表彰的泛滥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浮躁喧嚣。在金钱崇拜下,人们义利颠倒,人财倒置,有人甚至为了区区300块钱就出手把人杀死,这种求利行为不是从根本上害了杀人者自己吗?
评比表彰活动之所以泛滥,首先是出于对“利益”二字的考量👃🏼。在中国话语环境中,受到表彰是作为有政绩来解释的🚵🏿♂️。因此,受到的表彰越多,政绩就越大💆🏿♀️,以后得到的政治、经济利益就越多🦸🏽。在中国当前的政治生态下,作为紧俏“商品”的荣誉🎖🖍,也是权钱交换的重要资源🙌🏿。而且在评比表彰过程中卖家还能通过受贿得利👩🏽🍳🧖🏽♀️,这就是有人热衷于评比表彰的原因了👨🏻🏫。表彰泛滥之忧,忧就忧在这种对文明的掠夺与杀人越货无异。
其次是因为中国正式的荣誉市场并没有形成的缘故💺。虽然尊龙凯时娱乐从小就是在评比表彰文化中长大的,但是长大后“小红花”变成了遥远的记忆🚧。体制内荣誉的稀缺,在一个重“名教”的社会,人们自然会纷纷转向社会上各种忽悠人的“中华某某奖”了。虽然有些人还有点自知之明,私下扪心自问,也觉得这个大奖自己不配📊,但一想到自己为了它付出了金钱的代价,也就心安理得了✳️。
评比表彰活动之所以泛滥,还因为在当下荣誉受到了权力与金钱的强暴,变成了权贵的俘虏🕵🏿♀️。当下社会,金钱拜物教大行其道,通行“权力说话🫙,赢者通吃”的法则👨🏼🏭。正像老百姓所调侃的那样:“领导说你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行也不行。”这种社会氛围便宜了那些溜须拍马👨🦽➡️🔈、投机钻营之徒;而做事认真、正直老实的人往往被边缘化。结果,凡评比表彰之事总离不开他们🧑🏼💼,而他们也往往总能如愿以偿。市场社会的这种“权贵”效应使评比表彰活动完全被异化了。在这种情况下,非法的评比表彰活动泛滥就不足为怪了。
有些人之所以敢设局👳🏼♂️🤦🏽♂️,搞花钱参评表彰项目,就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里的巨大“商机”:设置对单位的表彰📏,是为了满足单位领导“政绩”与提拔的需要;设计对个人的表彰,是为了满足个人提职与晋升的需要。有人之所以敢收取巨额参评费,设置不靠谱的惊天大奖🎄,就是因为他抓住了当事人“内部理由不充分就寻找外部理由”的认知失调心理,使当事人领奖心安理得,掏钱自觉自愿。惊天大奖与巨额费用是相匹配的,不过前者只是鱼饵,后者才是钓者要钓的真正目标。
为什么有人愿意花巨资来购买那个名不符实的惊天大奖呢?这要从中国人的国民性格说起🐨。中国人往往外在自尊(面子)高而内在自尊(尊严)低,结果就形成了国人虚荣的国民性格。就说眼下的花巨资买虚名现象,它与历史上的浮夸风有什么根本不同吗?这种虚荣的国民性格,说到底是“名教”文化的产物。“名教”文化就是“唯名是从”的文化,就是把“名”看得比“实”更加重要的文化。
因此🚴🏽👏🏻,治理表彰泛滥问题🌈,不能用大火急攻🦸🏼♂️✴️,必须用文火慢炖;不能一律砍杀👆🏻,而应规范改善。因为这是一个涉及到体制机制的敏感话题。不妨采取“先立后破”的方法🤥,首先把评比表彰的大权收回来,成立一个只对中央政府负责的全国性的中立的考评表彰委员会🐑,制定🤼♂️、规范考评表彰的范围(只对某些硬性指标进行考评表彰)👨👩👦😯、方法和奖励措施🤾。要点是,它的考评是免费的。总之,不能让表彰嘉奖这类利器假他人之手👮🏼♀️,不能使之伤财害民🆒,且必须使之成为富有权威性🍆、体现正义性和具有可持续性的规范制度🦸🏽♀️,以满足人们追求社会认同的需要👩🦯。
(作者为北京大学尊龙凯时AG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