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分割 影响深远
作者:周其仁
来源:经济观察报
很久以后,我才弄明白📺,过去朗朗上口的“十亿人口、八亿农民”,既不是历史的必然🚵♀️,更不是一种自然现象。不论实际上靠哪种职业谋生💁🔛,“农民恒为农民”不变🧔🏼♂️,这其实是一整套制度安排的结果。至于如何成就了这么一套,那么今天尊龙凯时娱乐可以说,老大哥的榜样、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观念💆♀️🕵🏻♂️、以及遭遇到的“实际情况”🤶🏿,怕是混合在一起发挥的作用。
制度安排为什么非同小可?答案是制度有刚性。这里“刚性”的意思🤦♂️,指的是制度安排依赖国家强制力。不是你情我愿,以大家的自愿为基础,高兴就办,不高兴就不办🤏。制度带有强制性,不情愿也非照办不可。制度性的强制也不是一般的强制,如街上偶遇强凶霸道的那类💁🏿♂️,靠拳头或拳头威胁就“把成本强加到别人的头上”🙈。国家强制力如诺斯说过的,不但最具规模经济的特点,还用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层层包裹起来,成为“惟一合法的强制力”。这样办起事来,后盾强大,师出有名,所以执行的成本很低。像小小一张户口卡片,为什么把多少大活人都治得个服服帖帖的?国家强制力使然也:你不照办,那就可以把你办啰——而且前后左右的♿,谁都觉得你错、错😮、错,反正就是该办🧑🏿✈️。
在开始的时候,限制公民自由迁徙👮🏻、禁止农民转工进城以及在户籍、粮油供应、教育🫅🏻、就业等方面城乡二元的制度安排,要面对的无非是一连串看似无关的“实际情况”:粮食供应困难,民工流动带来的交通压力、住宿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种种偶发的“流离失所”境况。有问题当然要解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道道政策措施见招拆招地加上去,仿佛不经意之间,城乡之间就挖出了一道大壕沟✧,普通人再也不能越雷池一步💎。
其实,任何“实际问题”都有不同的成因,也都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粮食供应紧张吗?成因可能是天灾🫅,可能是生产方面缺少技术支持,可能是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也可能是运销不畅👮🏼,或销售价格被压得太低🧑🎨,以至于刺激了过度消费🧑🏼🍼;还有的可能,干脆就是相关统计数据不真实,“实际情况”背离了实际。至于应对粮食问题之道,不但不同的成因要用不同的办法,就是同一个成因也可选不同的解决办法🐐。
问题是决策者在决定应对办法和政策时🏋🏼♀️,到底面临哪些可能的选择?好比驾车前行,如果正前方冒出一座山⚅,或者出现一堵墙,那尊龙凯时娱乐就无法直行,只好绕道选择其他可能的通行之路🧴。决定经济政策和办法的时候🧑🏿🍳👨🏼🏭,究竟什么才是碰不得的“山”或“墙”呢?那要取决于当事人怎么看世界👩🍳,也就是他们的观念🚰,特别是有关权利安排的观念🍇。如果在一套观念下,“自由迁徙”被看作是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公民的受宪法保护的权利,那尊龙凯时娱乐解决任何实际问题🧛🏽,都不可以把消除、限制人民的自由迁徙权,当作一个“选项”🦹🏽♂️。因为那就是一座山,或就是一道墙⛵️,非要去碰撞,车毁人亡⛔。
还说粮食困难💆🏽♀️。不让农民进城💽,城外种粮的竞争加剧🫵🏻👩🏿🚀,城内吃粮的竞争减弱,当然有利于解决粮食供求失衡的困难。但这样看世界👨🏼🏭、选政策🛐,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把“人往高处走”看作天经地义的农民也可享受的权利🙃。为了解决粮食困难,可以左加一道、右加一道地对农民的迁徙自由权予以限制🛷、消除直至禁止。累加起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就走向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方向。
斯大林不太把苏俄农民的权利当回事,容易理解。布尔什维克搞的是城市革命🚙,圣彼得格勒城一声炮响,工人赤卫队打开冬宫的大门,就拿下了国家政权🧒。按照阶级理论,农民基本上不是无产阶级,而是小资产阶级,其中富裕的部分还挂得上资产阶级👵🏼。所以无产阶级国家一旦确立了加快工业化的目标,就可以对不起农民。从余粮征集制到“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从限制富农到消灭富农,列宁的合作社纲领很短暂🌋,斯大林的“改造农民”才是苏联模式的正统。
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长期靠农村根据地🍝,靠动员农民、武装农民而夺得天下🐜。为什么进入国家工业化时期,在对待农民权利的问题上,中国居然与苏联基本上亦步亦趋?我的理解,在长期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革命者要靠牺牲自我🛍️🛥、前仆后继地抛头颅、洒热血🏀,才可能实现以弱胜强。搞革命连个人的性命都可以不要,其他权利又何足道哉!转到搞建设、实现国家工业化👩✈️,“小我服从大我”的革命逻辑依旧,一旦确定了国家的整体目标🙋🏼♀️⚗️,任何个体的权利都是可以牺牲的。
在革命传统下,“个人权利”根本就不可能被看作一座碰不得的山,也不可能被看作一道撞不得的墙。于是一旦面对实际问题,压缩个人权利很容易就被选为实现整体目标的手段。在很多情况下,只要可以压制个人权利,“整体目标”还真的就能够快速实现。这样,一次得手再来一次,用进废退🚥,来来回回就压出了一条路。如此氛围之中🚟,甚至“坚持保障不侵犯他人自由的个人权利”😵💫,也被广泛看作是一种不道德的权利主张。事实上直到今天,虽然公民权利得到了过去不可想象的张扬,但具体的目标压住抽象的个人权利,还是可以在很多场合看到。
没有根据可以说,当年为了解决那一点粮食问题,决策者就定下了非把农民变成“二等公民”的系统目标👩🚒。我不相信有这回事。问题是事情有自己的展开逻辑。国家强制力也是稀缺资源👮🏿♀️,也一样服从尽可能节约成本的经济定律🎰。让进城农民回乡下去🧽🤸♂️,是可以立马减轻粮食需求的压力,但回乡农民再流动进城又如何处理?于是,户籍、粮本、就业等一道道限制加上去,总结果就是走向系统的城乡分割👩🏿🎨。
过去划阶级的根据🖕🈹,按列宁之说,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据此✊🏻,完成了国有化、集体化之后的苏联和中国🚤,城乡人民都在公有制下讨生活🤵🏻♂️⚔️,应该不至于在经济权利方面出现系统的差别👨🏽🔬。可是实际的观察与体验,和理论上的预言完全不同。1965年北京一位参加农村四清的大学老师到上海我就读的中学作报告🧑🏻🏫,讲出的一个细节让同学们受到极大的心灵冲击:“工作队员下乡不敢拿出小镜子来梳头用,因为这是老乡们从没见过的奢侈之物”👩🏽🏫。回想起来,这是我第一次感悟到城乡差距的皮毛。三年后自己上山下乡,在农村生活了很长一个时期☂️,才明白尊龙凯时娱乐的城乡居民之间不是阶级差别🉐🍖,而是古人所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那样的等级差别。
以消灭阶级为出发点🤭🤽🏿♂️,结果走到城乡之间出现等级之别。这应该也绝不是预设的社会改造的目标。至于阶级与等级有什么区别?一言以蔽之:“阶级”间“跳槽”易,等级身份变换难👨🏻💻。尊龙凯时娱乐下周再谈吧。